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书》成语与《周颂.振鹭》篇的文化解读

《诗》《书》成语与《周颂.振鹭》篇的文化解读

《诗》《书》成语与《周颂.振鹭》篇的文化解读
《诗》《书》成语与《周颂.振鹭》篇的文化解读

《诗》《书》成语与《周颂.振鹭》篇的文化解读

摘要:《诗·周颂·振鹭》一篇是周王室对来朝诸侯的赞美和勖勉之辞。《振鹭》一篇多处运用成语,使诗篇在语言方面表现出灵动而不失典雅的特色。诗篇中“无斁”、“夙夜”、“永终”皆王国维所谓“成语”。由该篇成语之讨论,可见周礼之用语规范。作为礼之体的重要表现,成语的意义与政治有密切关联。就《振鹭》一篇而言,“无斁”、“夙夜”、“永终”等成语是在“以宾礼亲邦国”这一观念的基础上使用的。

关键词:《振鹭》;成语;宾礼;规范

《诗·周颂·振鹭》一篇的主旨,《诗序》说是“二王之后来助祭也”。①前代学者们对该篇诗旨的争议集中于《序》所言“二王之后”究竟为何人。然而从先秦礼制史的角度来说,这一点并非理解该篇要义的急所。我们认为,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说,《振鹭》一篇中的“成语”是应该特别留意之处。

王国维先生在《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中指出,理解《诗》、《书》的难点往往在于“古人颇用成语”②。这里所说的“成语”是指那些《诗》、《书》中所习用的,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内涵和固定搭配的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古人关于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许多基本观念。王氏之前的学者对此重视不够,故对《诗》、《书》相关内容的解读或不能达意。本文试从《振鹭》一篇的成语入手,对该篇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为论述方便,谨将该诗原文迻录如下: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③

《振鹭》一章八句,依文意可以“亦有斯容”为止划为前后两部分。前段所述的是对来朝诸侯的赞美之辞,后段则是勖勉之语。诗篇首先描述了一个群鹭奋飞、宾客云集的盛大礼乐场合。周王室举行重大祀典时,四方诸侯皆依惯例前来朝见。《孝经·圣治章》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④助祭是诸侯行朝觐之礼的重要内容。

诸侯来朝助祭,王室则以宾礼接遇。由礼典场所之选择,可见所行宾礼之隆重。

诗句中的“西雍”,即“辟雍”,为此次礼典所举行的具体场所。辟雍是西周礼乐制度运行中的一种重要设施。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记载,周王室在辟雍举行释奠礼、献俘礼、饮酒礼等重要礼典。

对周人而言,辟雍的作用超出人们一般认识中的基本礼乐文化功能。《小雅·斯干》孔颖达《正义》引《郑志》答赵商云:“文王迁丰,作灵台、辟雍而已,其馀犹诸侯制度。”⑤克商之前,文王为周人制定了整体的战略构想,典籍称之为“文王谟”或“文王之德”、“文王之典”。迁丰是文王军事战略的一个具体实施,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沉淀。与我们日常用语的与时俱进不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或源自古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反映历史典故、或形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1. 成语与饮食 茹毛饮血是对先民原始生活状态的描述,先民不会种植,以渔猎采集为生,没有学会用火,只能生食猎物。钟鸣鼎食是对奴隶制国家中贵族饮食方式的再现。钟鼎都是贵重的青铜器,钟是乐器,鼎是食器。一边欣赏乐舞,一边列鼎而食是贵族的幸福生活。相对而言下层民众的生活就苦不堪言,只能弊衣箪食,穿着破衣服,用竹子做的器具来盛饭。 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了农业生产的作息规律。田连阡陌,阡陌是田间小路,田连阡陌形容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是精心细致地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宋人心焦禾苗长得慢,伸手拔苗,却使禾苗枯死,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 成语与服饰 衣服是人的外在包装,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常用衣着特征来表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衣轻乘肥,轻指得是轻暖的衣服,能够穿轻暖的衣服乘用肥壮的马匹的一定是富家子弟。褐衣不完鹑衣百结,褐衣是粗布衣服,鹑衣是打补丁的衣服,穿这类衣服的无疑是穷人。掣襟露肘,拽起衣襟就会露出手肘,形容衣服破烂短小,比喻处境窘迫。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被甲执兵的是武士,褒衣危冠的是儒生。白衣卿相,白衣是指平民,卿相是高官,古时称进士为白衣卿相,形容进士虽然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比喻初登仕途,身份转变。黄袍是天子专用的衣服,黄袍加身形容称帝。凤冠霞帔是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后来也指出嫁的礼服。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常常衣食连用来表示生活状况。草衣木食形容生活清苦。粗衣恶食形容生活节俭。丰衣足食说明生活富足。锦衣玉食形容生活优渥。 3. 成语与起居 巢居穴处,栖身于树上或岩洞里,指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况。瓮牖绳枢蓬门荜户说的是贫家的居住环境。牖是窗子,枢是门的转轴。用破瓮做窗,绳作门轴,可见是贫穷人家。蓬指蓬草,荜指荆竹或树枝,用草木编织门户,生活的清贫可见一斑。与之相对的是高堂华屋朱门绣户,是富贵人家的居所。望衡对宇,衡,用横木做门,引申为门;宇,屋檐下,引申为屋。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登堂入室体现了古代居所的格局。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_以汴京为中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1月 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 N ov e mber 2007 [收稿日期]2007-06-11 [作者简介]梅国宏(1969-)男,宁夏银川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 以汴京为中心 梅国宏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宋词;都城;文化阐释 [摘 要]宋代词人有普遍的恋都情结,这一情结牵系着他们的词创作融摄了大量的都城意象。宋词都城意象的丰富含蕴,不仅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市世俗生活意义的开拓,而且也表现在词人对于都城传统政治意义的维系二者并不矛盾。当都市繁荣时,都城是词人世俗享乐的乐园;当仕途失意、亡国失都时,都城是词人寄托政治关怀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7)06-0012-04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Capital I mage in Songci Taking B ianjing C ity As An Exa m ple M EI Guo -hong (L itera t ure Co ll ege ,Shandong U niversity ,J i nan 250100,Chi na) K ey word s :Song C ;i capita ;l cultural explanation Abstrac t :A ll C i co m posers had universa l co m plex to w ards capita,l and the comp l ex close l y is re lated t o t he ir C i-co m po siti on conta i ned a b i g a m ount o f cap ital i m ages .T he rich conno tati on o f Song capita lw as demonstra ted not onl y i n people s expansi on on c itic w orldly life but also C i -composers ma i ntenance o f capita l s trad iti ona l po liti c m ean i ng,and the t wo di d not confli c t .A prosperous cap i tal was C i-co m posers parad i se to enjoy le i sure .W hen the co m po sers we re i n po litical troubles and beca m e slav es of fo re i gn pow -e rs ,capita l turnes i n t o a carrier of t he ir politi ca l concern . 宋词中常见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江村水驿、幽闺曲栏、歌儿舞女、诗酒文会等等,学界时贤所论甚详,而宋词中的都城意象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全部宋词进行一番认真的翻检梳理,就会发现两宋词人的词作中出现的都城意象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许多词人都将都城摄入自己的笔下进行歌咏。在他们的浅斟低唱中,有对富丽堂皇的汴京和临安的热情歌颂;有在都城滚滚红尘中对风花雪月的留恋;有因政治失意身处 江湖 而对 魏阙 的期待;也有因政权的播迁覆亡而对昔日都城的痛苦思忆。作为生成宋词五彩斑斓艺术世界的意象之一,都城意象蕴含着两宋词人内心的种种情愫,折射着宋代社会新的时代趋尚,积淀着宋词产生的深厚的文化基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对宋词都城意象作系统考察,着眼于 人与城 ,即作家与都市文化的互动层面,研究宋代词人把握都市人生的多种创作姿态与书写方式,进而探讨宋词都城意象的文学特征与文化底蕴。 一 都市题材进入文学创作,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诗经 时代。 诗经 中就有周人筑城的记载和贵族宴飨场面的片段描写。东汉时期兴起了京都赋创作的潮流,产生了一批描写都市风情的大赋。这些大赋对京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描摹,举凡都市的宫殿建筑、商业贸易、风俗人情、市井百态无不笼于笔端,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但汉大赋作者描摹京都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赞颂,而是借这种极端的描写来寄寓对京都豪奢的批判和否定。唐诗中也不乏京都题材的诗作。初盛唐时期京都诗的艺术手法、创作旨趣明显受到了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诗人着眼于都城的雄伟、王侯贵族的生活,创作目的依然指向政治劝戒。中晚唐诗歌政治性意味逐渐淡化,创作主体情感抒发的成分彰显,都市题材的诗歌也开始转向对文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开拓。诗人都市抒情的兴奋点既不在于对都市繁华盛景的夸饰和描写,也不在于政治性的讽谏,而更多地转向抒写个人于都市中的遭遇感受,进而把希企隐逸、向往山林作为都市失意的心理补偿。 不管是出于政治性讽谏目的来否定都市,还是出于对政权失望而疏离都市,对于一般文人来讲,都市毕竟是政治中心、权力中心,是士人实现其出仕理想的最佳平台。然而,在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吴文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龙’字成语与中国龙文化研究”(14B40)阶段性成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姓名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自相矛盾 3.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4.文人作品:乐不思蜀望梅止渴 5.外来文化:功德无量立地成佛 二、成语的结构 1、主谓关系。如: ①细水│长流②天花│乱坠③肝胆│相照④鼠目│寸光 2、动宾关系。如: ①饱经│风霜②痛改│前非③大显│身手④徒有│虚名 3、偏正关系。如: 一盘│散沙②不速之│客③娓娓│动听④楚楚│动人 4、补充关系。如: ①一败│涂地②危│在旦夕③逍遥│法外④牢│不可破三、成语的应用 (一)、注意成语的读音和写法 (二)、注意成语的意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偃旗息鼓 本义:放到旗帜,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引申义:事情中途停止。 灯红酒绿 本义: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引申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 (三)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的判断原则 1、成语的意思必须与语境想要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 2、成语的感情色彩必须与语境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3、成语使用不能造成语法错误。 四、成语使用不当的常见情况 1、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文言性,如果不注意成语中关键语素的文言意思,不从整体上把握词义,按现代汉语的常见意思去套解,或不注意成语的出处、来源,往往会错误的理解词义。 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 ....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例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 ....的毛病。 例3、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例4、他一连几次都没考好,真是屡试不爽 ....啊。 例5、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 ....,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成语 中华文化讲解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 导读: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

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 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

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中学语文论文 成语“空中楼阁”的文化阐释 吴格明 成语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如语源的研究、结构的研究、运用的研究等。就说成语的运用吧,明代徐霖《绣襦记·厌习风尘》的“久弃琴棋书画,浑忘雪月风花”,把“风花雪月”说成“雪月风花”,是出于音律的考虑。上中学时,一位同学在题为《教师——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道:“青胜于蓝,但毕竟要取之于蓝啊。”同学们觉得这位师兄文才很高,其实这是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衍化。我们还可以对成语进行文化学的阐释。这种阐释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微观的文化学阐释,可以选择几个点,也可以只有一个点。本文就是对一个成语的文化学阐释。 一、一个成语,读懂一篇文章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代表作《我的空中楼阁》,以其清新高雅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几个版本的语文实验教材都选编了这篇散文。 该文的立意何在?这是解读此文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有论者将其立意局限于“亲近自然”,有教师演绎为“景物美”。这是没有读懂文章。因为,这样的解读似乎无法解释那间山脊小屋,更无法解释文章的题目《我的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按此理解,“空中楼阁”应是一个贬义词。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来做这样一篇优美散文的题目呢? 其实,“空中楼阁”的古义并非如此。《中国成语大词典》释之为:“比喻高明通达。”原来,它不仅不是贬义词,反而恰恰是个褒义词。《二程全书·遗书

七》称赞宋代大儒邵尧夫:“邵尧夫犹空中楼阁。”《三邵于无名公传》诗日:“醉里乾坤元广大,空中楼阁更高明。” “空中楼阁”的语义揭示了这篇散文的立意,即“高明通达、超凡脱俗的境界”。以“空中楼阁”作为题目的关键词,作为全文的文眼,这本身就是超凡脱俗的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贬义词,作者却用作褒义。然而,这并没有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因为它的古义就是“比喻高明通达”,作者正是从这一本义出发,表达了“远离世俗”的意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因此,“空中楼阁”正是这篇散文的文眼。作者并不是为了给山脊小屋一个名称,管它叫作空中楼阁,而是为了表达高明通达的境界,才创造了山脊小屋这样一个物象。山上的帐篷或凉亭之类,或许也可以说成空中楼阁,但免不了临时的意味。而小屋则可以是永恒的居所,昭示着“我”与某种境界之间的永恒关系。这一物象的具体特征也是从高明通达的境界出发的:这小屋是立于山脊的,山是高的,而山脊则是大地上最高的所在。小屋立于山脊之上,才获得了“高明通达”的境界。山峰尽管也很高,但本质上只是一个点,缺乏开阔性和稳定性。“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玲珑:“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柔和:与环境不生硬,不突兀。小屋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与环境关系和谐,恰到好处,“十分自然”,小屋点缀了山,山给了小屋一个背景。小屋坐落山脊,尽管领土有限,却“领空无限”,可“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山外青山,绿野阡陌,尽收眼底。小屋的生活是美好的,鲜花姹紫嫣红,空气清新芬芳,光线明暗相宜,伴以鸟语盈耳,出入自如,一天一个美梦。这样一个完美的物象,很好地寄予了作者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高明通达,自然和谐,“诗意地柄居”。 显然我们是靠理解“空中楼阁”这一成语,才读懂这篇散文的。不理解这个

一成语一故事,这些成语典故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附答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的课程标准:通过合作探究,梳理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结构,正确运用成语。 2.教材分析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知识总括性很强。其中“成语的 来源和结构”“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是本课内容的基础。“正确运用成语”是学习“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以及“成语与文化的关系”的最终目的。所以,“正确运用成语”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明确成语的来源,理解并正确运用容易用错的成语。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根据一定的要求查找、搜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运用 成语;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和积累成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让语文学 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成语使用的正确性和 有效性。 【学法要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学习过程】 一、成语的来源 1.成语连篇(找出成语,合作探究,查出意思。) 漫漫人生路,岁月的小河悄然无声、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驶出生命中长长的一段。蓦然回首,沿途时而春意盎然,柳暗花明;时而秋意浓浓,萧瑟凄凉。我们有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有 过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俱往矣,美好的人生不是停滞不前,缅怀过往的辉煌,也不是自怨自艾,痛 斥先前的不争,而是要胸怀阳光,活在当下,急起直追,将人生这场直播演绎得五彩缤纷、无怨无悔。 这段话运用了丰富的成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特点: 3.成语的来源(举例) (1)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历史故事: (4)文人作品: (5)外来文化: 二、成语的结构 1、试举例分析汉语成语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本完成) 有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 有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 有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 有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 有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2.学以致用(根据成语结构判断下列两组成语哪个正确) 融会贯通融汇贯通 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三、实践总结:成语的运用 1.做下面的游戏 (1)六畜成语 六畜就是:牛、羊、马、鸡、犬(狗)、豕(猪)等六种牲畜的合称,并泛指农家所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而言。下列成语中都含有六畜的名称,你是否能把这些空格填入正确的答案呢? 塞翁失___ 顺手牵___ 偷___摸___ 汗___充栋 ___尾续貂亡___补牢 __鸣___盗人仰___翻 ___入虎口鹤立___群___ ___不宁 (2)量词填一填 下列成语皆有一字空白,必须填“单位量词”! 形单影___ 人___桃花___水车薪___大不掉金榜___名单枪___ 马一___散沙六___清静一___之雅金___玉叶门当___对金___玉 律舍___逐末有___不紊信___雌黄杯___狼藉守口如___ 2.成语接龙比赛。 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让两个小组展开成语接龙比赛,哪一组接得又快又 多又对为优胜者;再以“高山流水”和“枯木逢春”为开头,再请另两个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四、归纳总结: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 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根据平时关于成语的积累,小组分工,续写下表,每个类别至少再写 2个成语。 成语举例 衣食类凤冠霞帔 住行类登堂入室 动物类凤毛麟角 植物类雨后春笋 兵器类唇枪舌战 礼俗类知书达理 文学类行云流水 艺术类高山流水 科学类斗转星移 法律类绳之以法 教育类诲人不倦 治国类革故鼎新

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一次函数

中考数学一次函数试题分类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福建福州)已知一次函数(1)y a x b =-+的图象如图1所示,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1a > B .1a < C .0a > D .0a < 2、(2007上海市)如果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且与y 轴负半轴相交,那么( )B A .0k >,0b > B .0k >,0b < C .0k <,0b > D .0k <,0b < 3、(2007陕西)如图2,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A ,且与正比例函数 y x =-的 图象交于点B ,则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B A .2y x =-+ B .2y x =+ C .2y x =- D .2y x =-- 4、(2007浙江湖州)将直线y =2x 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的直线的解析式是( )。C A 、y =2x +2 B 、y =2x -2 C 、y =2(x -2) D 、y =2(x +2) 5、(2007浙江宁波)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 与反比例函数y= 2x 的图 像,则关于x 的方程kx+b= 2x 的解为( )C (A)x l =1,x 2=2 (B)x l =-2,x 2=-1 (C)x l =1,x 2=-2 (D)x l =2,x 2=-1 6、(2007四川乐山)已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如图(6)所示,当 1x <时,y 的取值范围是( )C A.20y -<< B.40y -<< C.2y <- D.4y <- 7、(2007浙江金华)一次函数1y kx b =+与2y x a =+的图象如图,则下列结论①0k <;②0a >;③当3x <时,12y y <中,正确的个数是( )B A .0 B .1 C .2 D .3 二、填空题 1、(2007福建晋江)若正比例函数kx y =(k ≠0)经过点(1-,2),则该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x y O 3 2y x a =+ 1y kx b =+ 第7题 图1 O x y 图(6) 0 2 -4 x y O x y A B 1- y x =- 2 图2

《诗经》与《楚辞》参考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一、诗歌类 《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诗经直解》(二册)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撰 《诗集传》(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三十卷现有1984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 《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2年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楚辞章句》(汉)王逸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楚辞集注》(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楚辞新注》聂石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研究集成》马茂元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屈原研究》郭沫若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年版 《屈赋新探》汤正柄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 二、散文类 《先秦散文纲要》谭家健郑君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中华书局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国语选》傅庚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战国策选讲》刘忆萱撰中国青年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韩非子浅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三、神话类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神话论文集》袁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四、教辅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卷本)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本)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 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 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 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 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 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 化相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能够通过不同角度, 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 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 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 值体系。 我们能够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 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形成了各种 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很多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课外训练答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一、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二、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1、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 破釜成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2、成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如人定胜天、 肢踏实地;并列关系,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如平分秋色、 大显身手;偏正关系,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如轻于鸿毛、 遗臭万年等。有的成语相当于复句的紧缩,如承接关系(马到成功)、转折关系(不约而同)、递进关系(得陇望蜀)、选择关系(宁死不屈)、因果关系(温故知新)、条件关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目的关系(守株待兔)、假设关系(有闻必录)、让步关系(插翅难逃)等。另外有极少数成语,它们内部无法进行语法分析,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 3、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下列(课本第67页第1题

三、成语的运用 1成语对联 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上联:流芳百世下联:遗臭万年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上联:阳春白雪下联:下里巴人 2成语接龙 以“大庭广众”“石破天惊”“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例:大庭广众——众口铄金——金口玉言——言听计从——从善如流——流金铄石——石沉大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言风语 3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 鼠目寸光老牛舐犊虎视眈眈守株待兔望子成龙画蛇添足 马到成功顺手牵羊尖嘴猴腮闻鸡起舞狗急跳墙狼奔豕突 4猜谜语

中国传统文化(成语)

中国传统文化----成语 三年级六班沈逸轩 定义: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格式: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也有一些三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还有一些多字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不是四字的较少,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等,一直到十三字都有,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 掩 耳 盗 铃 拔苗助长

基本特征: (一)成语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二)成语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三)成语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贡献: 中国古人不但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还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在现代信息科技传播中收益匪浅!原因是它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计算机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将工作效率也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 鞭长莫及 百步穿杨

论《诗经》所阐释的思想内涵

论《诗经》所阐释的思想内涵 摘要:毋庸置疑《诗经》作为我国首部诗歌创作总集,其优秀的创作模式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一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写照之一,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作为华丽的瑰宝。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特色价值民族教育 一、《诗经》创作的历史背景 作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集大成者,《诗经》以其鲜明的文学特色以及艺术魅力在当代文学创作当中依然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诗经》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一个民族的精神。《诗经》在我国当代教育中也一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由于受外国文化的变相侵略,保护我国文化艺术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在《诗经》的诗歌创作当中不但奠定其悠久深厚的文学创作特色,也逐渐形成属于中华文明的文学艺术特色。抒情类的诗歌不仅仅是当时文人雅士的爱好,它的普及也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是一种普及率很高的大众传播艺术,在诗歌的创作当中没有阶级,没有民族的划分,也是由此开始抒情适合创作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并且对后世的抒情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抒情诗的创作过程当中也是以表现现实主义为主要内容,大部分作者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诗歌的形式抒发着自身的情感,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我国诗歌的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在很多作

品当中不仅仅只是小情小爱式的情感表达也不乏有不少对于社会 百态以及思想启蒙变革的呼吁,所以《诗经》不仅仅是一件关乎文学的事情,很多时候它对于政治以及人类思想的进步有着不容小视的价值。 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也揭开了另外一种文学思想的诞生,这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与揭示意义,在诗歌的创作中有两种创作方式相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就是“风雅”与“比兴”。“比兴”以物喻世的比喻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暗喻在普通的事物之上,在这样的作品当中总是能够给人以发人深思的艺术价值。此时的诗歌创作目的也不仅仅是个人情怀的抒发,在很多时候则是以物喻世,希望警醒世人的良言警句。而“风雅”则起到了引导作者树立积极健康价值观,即使是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反应,也要建立正确客观的立场上去评价或是批评一些现象的发生,这样的导向对后世在文学批评上也建立了一个相对客观正确的价值趋势。在大部分创作的过程当中,“比兴”多侧重于创作形式上的艺术感,“风雅”则更多表现在对于内容上的展现表达,在内容与形式的创作上为我国古代批判类文学创作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达到了一个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既有着深刻的寓意也注重题材上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美学以及人文艺术价值,含蓄的暗喻的创作形式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样的写作模式之下相继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经典之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