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收稿日期] 2003 12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康德这里所说的“第四个二律背反”,按《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排列应为“第三个二律背反”。

②这种证明实际上与牛顿对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十分相似,但康德却把它放在代表理性派哲学的“正题”中提出来。

他考虑的只是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存在的充足理由律证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No.2 2004

·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纪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2)

[摘要]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

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

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 freie Willkü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

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

“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

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关键词] 康德先验自由实践自由自由感自由权

[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89(2004)02 0024 007 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

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

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

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①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

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

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

的关键。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一、先验的自由(die transzendentale Freiheit)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这就是: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

永远

是未完成的和不充分的,这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现实存在;因此必须假设一

个最初的纯粹自发的原因,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原因,因而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够彻底解释世界的发

生。②这一设定当然是超越经验世界之上或之外的,但康德由此进一步引伸出一种在经验世界之内

的先验自由的设定:“但由于这样一来毕竟这种在时间中完全自发地开始一个序列的能力得到了一

次证明(虽然不是得到了洞察),所以我们现在也就斗胆在世界进程当中让各种不同序列按照原因

性自发地开始,并赋予这些序列的诸实体以一种自由行动的能力。”[1—A449(B478)]这就是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一个自由行动(如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意志的理念,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验性行动的

24

“可归咎性”(Imputabilitat)的真正根据。但这种开端不能按照时间来理解,而只能按照“原因性”来

理解。因此它与机械的因果性并不冲突,而是被解释为一个因果过程的开始。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看来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在所有四个“二律背反”中,第一、二个

二律背反的正题都是直接肯定世界的无限性和实体的不可分性,第四个二律背反也是肯定“世界上

应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唯独这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是对自由理念的“假定”(an- nehmen):“……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还有必要假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1—A444(B472)],而这“只

是在对于一个世界起源的可理解性所需要的范围内阐明的”[1—A449(B477)]。显然,康德的意思是,第

一、二个二律背反属于“量”和“质”的范围,被看成“构成性”(konstitutiv)的,因而企图直接确定世界

的构成;第三、四个二律背反属于“关系”和“模态”的范畴,被看成“调节性的”(regulativ),其中前者

试图推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根本不涉及客观知识的结构,而只涉及认识主体对客观知

识的态度,因而只是“主观综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第四个二律背反正题的断言还被看作可以在

主观中加以完全的肯定的,而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却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它既不是一种逻辑

上必然的推论,也不是一种经验中实在的知识,但它并不脱离经验世界,而只是理性为了“实践的利

益”(道德和宗教)而在经验世界中为自己预留的一个“调节性的”理念(这与第四个二律背反在经验

世界之外为“绝对必然的存在者”预留一个理念还不一样),虽然不能证明(而只是“斗胆”假设),但

也无法否定,所以在理论理性中它是可以先验地设定的。

先验自由的内涵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它意味着对经验世界(包括感性冲动)的独立性,即摆脱一切机械因果性的约束,这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它意味着自行开始一个因

果系列的原因性,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这两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正是一般实践的自由的内容,①但先验的自由只是为一般实践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预留的地盘,虽然本身是空的,却对于实

践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康德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以这个自由的先验理念为根据的是自

由的实践概念”[1—A533(B561)]。没有自由的先验理念,实践就会是盲目的因而不成其为实践,所谓实

践的自由无非就是对先验的自由所包含的内容的实践。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康德为什

么把实践的法则也称之为一种“知识”(des praktische Erkenntnis,即“实践的知识”)②,因为先验自由

在理论理性中虽然不是什么知识,但由于它毕竟来自理论理性,具有理论的态度,因而它在为实践理

性提供根据时就使得实践法则在另一种意义上(即实践意义上)成为了知识,原本是一个空洞幻相的

先验自由的理念就具有了实在性。于是“自由的概念,一旦其实在性通过实践理性的一条无可争辩的

规律而被证明了,它现在就构成了纯粹理性的、甚至思辨理性的体系的整个大厦的拱顶石。”[2—S3]

二、实践的自由

实践的自由本身也分为两个层次,即“自由的任意”和“自由意志”。

(1)自由的任意(der freie Willkür)

康德最初从先验自由过渡到实践的自由就是通过自由的任意实现的。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

说:“在实践的理解中的自由就是任意性对于由感性冲动而来的强迫的独立性。因为一种任意就其

(通过感性的动机而)被病理学地刺激起来而言,是感性的;如果它能够成为在病理学上被迫的,它

就叫作动物性的(arbitrium brutum,动物性的任意)。人的任意虽然是一种arbitrium sensitivum(感性

的任意),但不是brutum(动物性的),而是liberum(自由的),因为感性并不使它的行动成为必然的,

相反,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1—A534(B562)]这里显然在动

25

②“我在这里满足于把理论知识解释为一种我用来认识‘这是什么’的知识,而把实践知识解释为一种我用来设想‘这应当

是什么’的知识。”见同上,A633=B661。

当然,在“一般实践的自由”名下所包含的不同种类的实践自由并不限于先验自由所指的内容,

如“自由任意”包含有目的

概念,“自由意志”则特指“自律”。但这些无疑都要以先验的自由为前提。

物性与人性之间作出了一种区别。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都体现为一种任意,这种任意肯定是带

有感性的;但动物的任意同时又是“病理学的”(pathologisch,即可以通过临床观察来研究的)和被迫

的,而人的任意却可以是自由的。自由的任意能够“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就此

而言它里面已经包含有实践理性了,但它还不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而只是“一般实践理性”的,或

者用康德后来的说法,它所遵守的规则只是“技术上实践的规则”[3—p6]。所以康德说:“那种不依赖

于感性冲动、也就是能通过仅由理性所提出的动因来规定的任意,就叫作自由的任意(arbitrium

liberum)……我们有一种能力,能通过把本身以更为间接的方式有利或有害的东西表象出来,而克

服我们感性欲求能力上的那些印象,但这些对于我们的整体状况方面值得欲求的、即好和有利的东

西的考虑,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1—A802(B830)]也就是说,自由的任意超出动物性的任意之处在于它

不是基于眼前直接的利害和欲求(“印象”)之上,而是超出直接有利的东西而去追求间接的、对于整

体更为有利的东西。人甚至可以牺牲眼前的小利,如猎人抛出诱饵或农夫留下来年的种子,而获取

更大的利益,他会认为这种牺牲是“值得”的。这就是对“目的”和“手段”的考虑,这种考虑之所以可

能的条件就在于人有理性,他借此能够掌握这些“技术上实践的规则”。

然而,技术上的实践规则虽然属于一般实践理性,但却不属于实践哲学,而只属于“对理论哲学的补充”,“因为它们所包含的全都只是一些熟巧规则,……为的是产生按照因果的自然概念所可能

有的结果”[3—p7]。不过,自由的任意正因为属于一般的实践理性,其中也就潜在地包含着纯粹的实

践理性(即“自由意志”或道德自律)的种子了,只要这种任意把自己的规则完全置于理性之上,而不

只是为了一个虽然更大、更间接但终究是感性的利益来运用理性,也就是不要用实践理性来为感性

欲求服务,而是使一切感性都服从于纯粹实践理性自身的要求,这就使一般实践理性的规则提升到

了“规律”,使人的意志排除感性的干扰而成为了自由意志。

(2)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

在康德那里,意志和任意并不是两个外在对立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欲求能力,但有一种包含关系。一般说来,“任意”包含“动物性的任意”和“自由的任意”,而“自由的任意”则包含技术上的实践

和道德上的实践;技术上的实践虽然也是“自由的”,但最终没有摆脱感性的欲求,道德上的实

践虽

然也应当在感性世界中实现出来,但本身是基于超感性的原则,这就是自由意志的原则。换言之,

自由的任意由于只是片断地使用理性,使理性为自己某个较长远的欲求或利益服务,所以它所获得

的自由也只是片断的,即使考虑到我们利益关系上的“整体状况”,也只是经验性的状况,是由感性

的自然所决定并会因此而改变的,因而最终仍然是不自由的;反之,自由意志则要求不受感性的干

扰而逻辑上一贯地使用理性,使理性本身具有了超越一切感性欲求之上的尊严,所以它所获得的自

由才是真正一贯的、永恒的。因此康德在指出自由的任意“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之后,马上接着就

说:“所以理性也给出了一些规律,它们是一些命令,亦即客观的自由规律,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应

该发生的,哪怕它们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生,并且它们在这点上与只涉及发生的事的自然律区别开

来,因此也被称之为实践的规律。”[1—A802(B830)]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自律”,即道德律。一般来说,自由意志和自由的任意在康德那里是分得很清楚的,但也有例外。如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到他的“自由范畴表”时说:这些范畴是“指向某种自由的任意的规定的(这种规定虽然

不能有任何直观与之完全相应地被给出,但却已经以一个先天的纯粹实践法则为基础了,而这是在

我们认识能力的理论运用的任何概念那里都不会发生的),所以它们……是以在理性中、因而在思

维能力本身中作为被给予了的某种纯粹意志的形式为基础的”[2—S.77],这里的“某种自由的任意”显

然是指作为自由的任意中的“一种”的自由意志。其实,整个自由范畴表都是各种自由的任意的规

定,因而是“一般的实践理性”(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规定,它们依次展示在一个从感性

的质料到理性的形式、从低到高的等级系统中。所以康德提醒我们:“这些范畴所涉及的只是一般

的实践理性,因而在它们的秩序中是从在道德上尚未确定并且还以感性为条件的范畴,而逐步进向

26

那些不以感性为条件而完全只由道德法则来规定的范畴。”[2—S.78]在康德看来,真正严格意义上的

自由只能是自由意志,但这自由意志不是一下子就明确起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自由任意的范畴而

逐渐纯粹化和显露出来的,它最终表达为道德律或义务的形式。但这种道德律的形式一旦被意识

到,作为本体的意志自由也就被证明了。所以康德说:“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道德律却是

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不是道德律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被清楚地认识到了,则我们是决不会

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有像自由这样一种东西的(尽管它也并不自相矛盾)。但假如没有自由,则

道德律也就根本不会在我们心中被找到了。”[2—S.4]

于是康德就把人的真正的自由建立在他的道德律、即他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命令自己遵守的道德法则之上了,在他看来,这种道德法则是每个有理性者所不能否认的“事实”(Faktum):“我们可

以把这个基本法则的意识称之为理性的一个事实,……然而我们为了把这一法则准确无误地看作

被给予的,就必须十分注意这一点:它不是任何经验性的事实,而是纯粹理性的唯一事实,纯粹理性

借此而宣布自己是原始地立法的”。[2—S.36~37]康德举例说,一个好色之徒在面临死刑的威胁时必然

会放弃淫欲的机会而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但如果以死刑相威胁要他作伪证,那么他完全不能否认他

“所以他断定,他能够做某事是因为他意识除了贪生怕死之外还有其他一种选择,即舍生取义。

他应当做某事,他在自身中认识到了平时没有道德法则就会始终不为他所知道的自由。”[2—S.35]当

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自由也就因此而具有了实在性,当然这只是

实践上的实在性,而不是理论认识上的实在性,因为它并没有直观的经验性内容来支持,而只是我

们行动上的某种现实的可能性而已。不过,直到后来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才直接把自由也称之

为一个“事实”:“但非常奇怪的是,这样一来在事实中甚至就会有一个理性的理念(它自身并不能在

直观中有任何表现,因而也决不能够对其可能性作出任何理论的证明);而这就是自由的理念,它的

实在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因性……是可以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法则、并按照这一法则在现实的行

动中、因而在经验中加以阐明的。”[3—p328]在这里,“事实”一词康德用的是与拉丁文factum 相当的德

文词Tatsache,并在括号内注明是res facti(拉丁文:事实的事)。显然,自由与道德律在这种意义上

已经很少有什么区别了,自由的事实也就是道德律的事实。不同的是,康德还从理论的眼光把自由

的理念看作一种“悬设”(Postulat),却从来不说道德律是“悬设”,而自由只是从实践的眼光看才是一

个事实。这一事实也是康德建立他的宗教哲学的基础。他说:“在三个纯粹理性理念上帝、自由和

不朽中,自由的理念是唯一通过自由在自然中可能的效果而在自然身上……证明其客观的实在性

的超感官东西的概念,并且它正是由于这一点而使另外两个概念与自然界以及所有这三个概念相

互之间联结为一个宗教成为可能。”[3—p334]

三、自由感(Freiheitsgefühl)

一般的康德研究者通常并不注意康德的“自由感”①。其实这种理解下的自由在康德的后期著

作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它与前述“技术上实践的规则”一起,被包含在康德所说的那种感性“自由的

任意”之中,虽然也没有达到自由意志的纯粹性,但已经不是像技术规则那样依赖于一个外在目的

的实现,而是着眼于自由主体本身的感性活动(情感活动)。这种自由感的先天原则首先是从人类

的审美判断力(即感性判断力)中被发现出来,然后扩展到自然目的论上,最后集中于社会历史和政

治方面。

(1)自由美(die freie Sch nheit)

康德在审美的领域里对一种感性的自由的发现,造成了他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大变动,即从

27

①例如,卢雪昆教授在其《意志与自由———康德道德哲学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就没有提及这一点。美

国当代著名的康德专家Henry E. Allison在他的Kant’sTheory of Freedo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一书中

也是这样(该书已有陈虎平的中译本:《康德的自由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沈阳)。认识和实践的二分对立转变为知、意、情的三分结构,由此构成了他的三大批判体系。他在1787年

底给莱因霍尔德的信中说道:“我现正忙于鉴赏力的批判。在这里将发现另一种以前没有发现的先

天原则。心灵有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感觉快乐和不快的能力和欲望能力。我在对纯粹的(理论的)

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对实践的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三种能力的先天

原则。我现在试图发现第二种能力的先天原则。虽然我过去曾认为这种原则是不能发现的,但是

上述心灵能力的解剖使我发现了这个体系……”[4—p195~196]对自由美或纯粹的鉴赏判断的发现有赖

于与“规定性的判断力”不同的“反思性的判断力”的提出。反思的判断力不是去规定客观对象,而

是要由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反思到主体的各种认识能力的协调活动;这些认识能力在这种活

动中不是为了认识,也不是趋向于某个确定的目的,而只是相互配合来做游戏,造成一种“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由此引起人们一种普遍可传达的愉快的情感(“共通感”)。因此审美判断看起来好像是

客观判断,其实是主观形式的;但虽然是主观形式的,却又先天地要求有超出个人之上的普遍

性,即

要求每个别人都能赞同,这正是它采取“客观”判断的形式的原因。所以康德把审美鉴赏定义为“对

于那样一种东西的评判能力,它使我们对于一个给予的表象的情感不借助于概念而能够普遍传

达。”①

康德认为纯粹的鉴赏判断只能是自由美,即没有任何目的概念强加于其上而“自由地自身使人喜欢的”美[4—p65];相反的则是“依附的美”,即美要依附于某个目的概念。例如“美的艺术”就是这

样。一切艺术(或技术,在德文里都是Kunst一词)都有一个目的概念,因而都含有理性和自由的因

素。“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

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3—p146]所以康德所谓的“一般的艺术”相当于他归入“自由的任

意”之中的“技术实践”、“熟练技巧”或“机械的艺术”。但这种作为自由的任意的熟练技巧与无目的

的纯粹审美鉴赏有一个交叉点,这就是特种的“美的艺术”,即一种“以愉快的情感作为直接的意图”

的艺术,其目的只是“使愉快去伴随作为认识方式的那些表象”,以达到情感的普遍传达。[3—p148]虽

然美的艺术也要借助于机械的技巧(就此而言它也属于“一般的艺术”),而不能单凭天才,但一方面

也必须“像似自然”才能成为美的,即必须把作者自己人为的目的技巧好好隐藏起来,不让这种目的

技巧的痕迹妨碍欣赏者的自由情感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必须出自创造者的天才,而“天才就是:一个

主体在自由运用其诸认识能力方面的禀赋的典范式的独创性”,它能唤起另一个天才的“独创性的

情感”。[3—p163]显然,美的艺术就是最高层次的自由的艺术,它高于一般艺术(技术)的地方就在于其

中所包含的纯粹审美鉴赏(自由美)的先天原则(虽然它本身是经验性的)。康德在晚年从一般“自

由的任意”(及“一般的艺术”)中所发现出来的正是这种纯粹审美的原则,它使自由在康德那里获得

了第三种含义,即自由感的含义。

这种自由感在《判断力批判》中有多种表达方式,如“自由的愉悦”、“感到完全的自由”、诸认识

能力的“自由游戏”、“自由美”、“自由的和纯粹的鉴赏判断”、“想像力的自由合规律性”、“自由的和

不确定地合目的性的娱乐”、“各种表象力的自由活动”②等等,但始终没有使用“自由感”这一直截

了当的说法,似乎在回避什么。康德一直坚持认为,自由作为人的本体不可能是感性的,而在反思

判断力中所出现的情感领域中的“自由”正因为是由“反思”带出来的,所以是不能严格坐实的,“自

然的合目的性这一先验概念既不是一个自然概念,也不是一个自由概念”,[3—p19]而只是这两个概

念之间的“中介性概念”[3—p31]。我们在审美鉴赏(感受美和崇高)时反思到自己的自由本体,但审

美的对象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或“暗示”,我们所感到的自由和我们所激发起来的情感都只是以“类

28

②同上,分别参看第45、46、52、65、66、77、79、79页。

《判断力批判》第137页。以上论述还可参看拙著:《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比”(Analog)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真正自由(道德律)的手段。然而,既然自由这个概念已经

被用来描述人的感性生活,给它一个在感性中的单独的命名只是迟早的事。果然,我们在康德由自

己最后出版的一部著作《实用人类学》中发现康德确实使用了“自由感”(Freiheitgefühl)一词,他说:

“单纯狩猎的民族……甚至通过这种自由感(与别的和他们有亲缘关系的种族相区分)而使自己确

实高贵起来。所以自由概念不单只在道德法则之下唤起一种被叫做热忱的激情,而且,单是外在自

由的感性表象,通过与权利概念相类比,也把坚定不移地坚持或扩展自由的那种意向一直提升到强

烈的情欲。”[5—p181]当然,虽然康德在这里涉及到人的情感,但并不是直接针对审美而言的,而是针

对着与“权利”(Recht)概念相类比的“自然的(天生的)意向”,即“作为情欲的自由意向”[5—p179],它

也属于前面所说的“自由的任意”。但这种自然天生的自由任意一旦进入到人类社会和文化,即进

入到人与人的关系,就引起了“癖好”(Sucht),包括荣誉癖、统治癖和占有癖,以及这些癖好所导致

的权利或公正的问题。

(2)自由权利(Recht)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审美鉴赏过渡到自然目的论后,在第83节进入了对人类文化的探讨。这个探讨极为短促,但也极为重要,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他在那里说:“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

一般地(因而以其自由)对随便什么目的的这种适应性的产生过程,就是文化。”[3—p287]康德在这里

提到了人们相互结合和分工而形成的劳动技艺,由这种分工而导致的人与人的分裂和社会不公,以

及为了克服“交互冲突的自由所造成的损害”和调和人们的“荣誉欲、统治欲和占有欲”而

建立的“法

制状态”和“世界公民”系统,他认为这个系统“即使不是造成了、但毕竟是准备了各国的一个建立在

道德之上的系统的合法性、因而准备了它的统一性”[3—p288]。至于美的艺术和科学,康德也一反卢

梭完全否定的消极态度,而认为它们固然产生了奢侈和虚荣,但却实现了大自然的目的,即“为人性

的发展扫清道路”,这就是“通过某种可以普遍传达的愉快,通过在社交方面的调教和文雅化,即使

没有使人类有道德上的改进,但却使他们有礼貌,从而对感官偏好的专制高奏凯旋,并由此使人类

对一个只有理性才应当有权力施行的统治作好了准备”[3—p289]。总之,大自然利用人的贪图享受和

爱慕虚荣的弱点,让他们尽量去追求自己的自由的任意和外部感官的满足,同时却借此暗中实现着

自己的意图,即为我们在自己内心感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而作准备。而这正是自由作为一种在外部

世界中的法制状态下的合法性的“权利”的意义。

康德这一思想的真正展开并不是在《判断力批判》中,而是在他写作该书前后一些年所陆续撰写的一些社会政治论文中。①例如,在《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

不通的》一文中他提出:“但是对外权利这一概念一般地是完全出自人们在彼此外在关系上的自由

这一概念的”,“权利乃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之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

的自由。”在《永久和平论》中他说:“如果并没有自由以及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法则的存在,而是一

切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情都仅仅是大自然的机械作用,那么政治(作为利用这种作用来治理人的

艺术)就完全是实践的智慧,而权利概念就是一种空洞的想法了。”[6—p181、13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

层意思。一是权利出自于自由或“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法则”,即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律;二是它并不

是自由意志本身,而是自由意志的“外在关系”,即人与人在政治中的相互协调和限制关系(如严复

29

①何兆武先生将这些论文翻译成流畅的中文,使汉语学界能够方便地了解康德的这些思想,是很大的贡献。但他把这些文

章的集结命名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却似乎不是很有根据。据说他有关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或者说“第四批判”的观点

来自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E. Cassirer),并认为这些“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在通称的三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

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尔曾有‘第四批判’或‘历史理性批判’之称。”(参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

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译序,第2页;另参看《读书》2003年3期《重读康德》一文)这其实是没有理解到康德的社

会历史观点在其第三批判的自然目的论中有其“反思判断力”根源而导致的误解,在康德自己的思想和文本中也是找不

到根据的。该问题笔者拟另文专论。

所谓“群己权界”),因而在外部经验世界中有其表现(现象);三是尽管如此,它又不是一般的经验现

象(即可由理论知识来认识、由政治艺术或技术来操纵的“大自然的机械作用”),而是从理论(认识)

通往实践(道德)的中介。借助于权利概念,我们就可以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各自感性的癖好

而相互冲突对抗的经验现象出发,通过“猜测”、“假设”或“类比”去对人类历史的整个未来作出“不

断改善”的乐观的“预言”。显然,这种预言完全是一种自然目的论的反思判断力的结果,如康德说

的,哲学家“应该探讨他是否能在人类事物的这一悖谬的进程中发现有某种自然的目标,根据这种

自然目标被创造出来的人虽则其行程并没有自己的计划,但却可能有一部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

划的历史。”[6—p2]所以他认为对人类历史的臆测(Mutmaβung)“不能过多地要求人们同意,而是至多

也就只能宣称它自己无非是想像力在理性的指导之下进行着一场可以允许的心灵休息与保健的活

动罢了。”[6—p59]这种说法与《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反思的判断力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的表

述完全一致。

可见,康德散见于许多文章和著作中的关于自由权(如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的观点, 以及在这种权利的形成和发展中人类相互冲突的最终趋势的论述,并不是什么“第四批判”,而是第

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目的论的范畴。康德晚年在自由问题上对人的感

性活动、包括人的情感和人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的权利关系的这种让步当然是有条件的,即只承认这

些活动和关系是在现象世界中对人的本体自由的某种暗示和类比;然而,这种限定掩藏不住自由概

念一旦落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必然具有历史主义的内容这一理论趋势,从中我们似乎隐约看

到,黑格尔关于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关于人类社会在现实冲突中体现出“理性的狡计”、关于

人的恶劣的情欲是社会历史向更高的善发展进化的动力等等思想,已经呼之欲出了。

[参考文献]

[ 1 ] Kritik der reinen Vernuft, Hrsg. von Raymund Schmidt, Verlag von FelixMoiner, Hamburg 1956, Naohdruch, 1976.

[ 2 ]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ft, Hrsg, von Karl Vorlander, FelixMeiner Verlag,

Hamburg 1974.

[ 3 ] 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4 ]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 5 ] 康德.实用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6 ]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Three Levels of Kant’s Conception of Freedom

Deng Xiao-mang

(Department ofPhilosoph, 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This essay divides Kant’s conception of freedom into three levels:“the transcendental freedom”,

“the practical freedom”and“the sense of freedom”. (1)“The transcendental freedom”, which leaves in ad-

vance a possible“idea”of freedomfor the practical freedom in the theoretical reason;

(2)“the practical free-

dom”, which can be divided further into“the general practical freedom”, i.e.“der freie Willkür”and“the

pure practical reason freedom”, i.e.“der freie Wille”. Both of them contain the meaning of the freedom-

noumenon(pure or im-pure); (3)“the sense of freedom”,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Aesthetic Taste and the

“civil liberties”in the social history (such as the freedomof speech, the freedomof legislation, propertyright,

etc.). Both of them can be ascribed to the reflective judgement, instead of to man’s freedom-noumenon.

However, they are its“symbol”and“analogy”.

Key Words:Kant, the transcendental freedom, the practical freedom, the sense of freedom, civil liberties

[责任编辑晓诚]

30

康德论人的自由

康德论人的自由 摘要: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他们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近代以来, 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又进行了规定: 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问题。经验论者认为自由就是对自由意志的自然欲望的满足, 而唯理论者则认为自由就是一直遵从理性的指导而行动。这一切都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康德设立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

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复习 公式概念定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复习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1.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互不相容事件:AB =Φ 即A,B 不能同时发生。 对立事件:A B =ΩU 且AB =Φ 即A B B ==Ω- 差事件:A B - 即 A 发生但B 不发生的事件 切记: ()A B AB A AB A B B -==-=-U 2. 概率的性质 单 调 性 : 若 B A ?,则 )()()(A P B P A B P -=- 加法定理:)()()() (AB P B P A P B A P -+=Y )()()()()(AB P C P B P A P C B A P -++=Y Y )()()(ABC P CA P BC P +-- 例1 设 ,,()0.7,()0.4,A C B C P A P A C ??=-= ()0.5P AB =,求()P AB C -。 解:()()()P A C P A P AC -=- ()()P A P C =- (AC C =Q ) 故 ()()()0.70.40.3P C P A P A C =--=-= 由此 ()()()P AB C P AB P ABC -= - ()()P AB P C =- (ABC C =Q ) 0.50.30.2=-=

注:求事件的概率严禁画文氏图说明,一定要用概率的性质 计算。 3. 条件概率与三个重要公式 乘法公式 全概率公式 1()()(/)n i i i P A P B P A B ==∑ 贝叶斯公式(求事后概率) 例2、(10分)盒中有6个新乒乓球,每次比赛从其中任取两个球来用,赛后仍放回盒中,求第三次取得两个新球的概率。 解:设A i ——第2次摸出i 个新球(i =0,1,2), B ——第3次摸出两个新球 ∵ A 0,A 1,A 2构成Ω的一个划分 ∴ 由全概率公式 其中 故 ; )/()()(A B P A P AB P =()(/) (/)() i i i P B P A B P B A P A = 2 ()()(|) k k k P B P A P B A ==∑201102 244224012222 666186(),()()151515C C C C C C P A P A P A C C C ======202002 334242012222 666631 (|)(|)(|)151515 C C C C C C P B A P B A P B A C C C ======4 ()0.16 25 P B ==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收稿日期] 2003 12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康德这里所说的“第四个二律背反”,按《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排列应为“第三个二律背反”。 ②这种证明实际上与牛顿对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十分相似,但康德却把它放在代表理性派哲学的“正题”中提出来。 他考虑的只是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存在的充足理由律证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No.2 2004 ·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纪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2) [摘要]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 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 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 freie Willkü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 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 “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 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关键词] 康德先验自由实践自由自由感自由权 [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89(2004)02 0024 007 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 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 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 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①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 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 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 的关键。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一、先验的自由(die transzendentale Freiheit)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这就是: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 提要:本文认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心性论的第3种形态。道 是道家心性论的基础,由道而性、而心,是道家心性论的具体展开。命论与生死论,是道家心性论的外在延伸。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的主旨。、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关键词:道家|心性|自然|自由 --------------------------------------------------------------------------------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并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学术派别。心性是中国主要问题之1。海内外儒家心性论者很多,成绩斐然。佛教心 性问题也有不少论作。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也很不系统。其实,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3种形态。心性论 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心性论所探究的问题,主要包括3 方面的问题:1、人的本性、本心如何的问题,2、人的精神追求的问题,3、人的精神修 养的问题。中国心性论即是关于做人的理论,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人的使命、人的价值,以及人生理想、人生境界、人格修养。 1、道,道家心性论 的理论基础道家之为“道”,以至道教、道学之为“道”,原因即在于其崇尚“道”。道家、 道学的1切理论似乎都离不开“道”,甚或可以说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本义是大路、坦途,而老子则以道指称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105章)道为天下万物之母,为天下万物之根,为未有天地之前唯1的存在。作为天地万物存在 的本根,道是1种先于1切存在的在,而这1在,并非1原初物质的存在,而是天地开 辟的起始或起点。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为:“道生1,1生2,2生3,3生万物。”(《老子》4102章)“道生1”,1者,太极也。太极分而为阴阳,此即所谓“1生2”;阴阳交互感应 而形成1种和合状态,此即所谓“2生3”;万物就是由阴阳交互感应和合而成的,此即所 谓“3生万物”。道不仅是事物存在的本原、本根,同时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体。道化生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天地万物的本质。所以,道不仅是1生成论的范畴,同时也是1本体论的范畴。“昔之得1者,天得1以清,地得1以宁。”(《老子》3109章)此处之所谓“1”,与《老子》4102 章“道生1,1生2”的“1”是有区别的。道是1,是太1,其1与太1,所彰明者,是道独1 无2、无以为偶的性质。而道为1,又有具体的区别。“道生1,1生2”之“1”,是太极, 是1生成论的概念,指明道之生物。而“昔之得1者”之“1”,是唯1之“1”,是1本体论的 概念,指明物之得道。“昔之得1者”,即昔之得道者。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神之所 以灵,谷之所以盈,物之所以生,都是因为得了道,都是因为道在其中。道,作为天 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105章)“道 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自”为自己,“然”为样态。“自然”,也就是自生、自化、自

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摘要:自由是我们常谈常新的话题,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的目标。我们一直在为自由而奋斗。康德的自由思想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的特色,由经验自由向实践自由迈进,讨论自由意志的实现过程。而经典著作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影子,孙悟空向天法挑战,追求平等尊严,不受束缚。本文我将具体阐述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并就此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关于自由的看法。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观反映的是西方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理念,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反天法、秩序,争自由平等则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由思想。当两种自由碰撞时,我们如何用康德的自由观剖析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呢? 一、康德的自由观 自由,我们的意志体现,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和目标。自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而到了近代,哲学家们提出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前人丰富的思想,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立足于人的本性,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并且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

中心———自由。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在他看来,自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的自由选择, 即自由的任意:另一个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立, 即自由的意志。基于自由概念,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提出了“自由的先验理念”,此时的自由缺乏实在性。然后他通过自由的任意将先验自由过渡为实践自由,把悬设的先验自由落实到行动中去,自由成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拱心石。他指出“你需要这样行为, 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 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 自由也就因此具有了实践的实在性。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发现自由的关键。他指出:“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康德的二律背反通过物的两重性而将必然与自由分属两个不同领域,避免二律背反的自相矛盾,并且挽救自由,从消极的理论理性过渡到积极的实践理性。康德认为自由是应当存在的,也是可能存在的,它就存在于理性世界和理性者的道德活动之中。如果我们把自由因果论和自然因果论看作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规定,那么就能实现二者的统一。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单纯的选择力,而是自律,不是孤独的个人的能力,而是本身就有普遍性、社会性的实践理性原则。道德性并非仅仅从经验上保障人的自由,自由也并非仅仅是衡量道德的标准,相反,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考研真题精选(选择题)【圣才出品】

二、选择题 1. Derivational morpheme contrasts sharply with inflectional morpheme in that the former changes the _____ while the latter does not.(北二外2017研) A. meaning B. word class C. form D. speech sound 【答案】B 【解析】morpheme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其中黏着语素包括词根和词缀两种类型,词缀分为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es)和屈折词缀(inflectional affixes)。 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 别归属。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 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即两者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改 变了词的类别,故B为正确答案。 2.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the systems and patterns of speech sounds in a language is called _____.(对外经贸2017研) A. acoustics B. phonology C. phonetics D. articulation

【答案】B 【解析】音位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的语音模块系统和模式的方法。 3. Point out which item does not fall under the same category as the rest, and explain the reason in ONE sentence.(南京大学2007研) A. resolution B. resident C. restart D. resignation 【答案】C 【解析】/s/ 在restart中位于清辅音前,所以被轻音化。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included in G. Leech’s seven types of meaning?(大连外国语学院2008研) A. Connotative meaning. B. Denotative meaning. C. Conceptual meaning. 【答案】B 【解析】利奇提出的7种意义分别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位意义。 5. A _____ is what is expressed by a declarative sentence when that sentence is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爱好的行为也能是自由的,因为他可能是推动的,但原因却不一定是它。爱好的推动的是现象,可能本质的原因是自由。 现象表现出都是偏好、信念等推动,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一定是他们。认为他们是原因,只是可以解释行动,不是说原因肯定是它。 正是由于这复杂性,所以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表象的一切你都可以解释,但最终的原因是复杂,可能不是表面的。 一个行为表面是有动机,背后还有深层的真正动因。 导致与推动理性导致且推动的才是道德自由永恒行为能力,意志本来就在时间之外。(独立于时间不用于永恒,永恒是一种确定性。而独立于时间仅仅是一定否定,不是肯定。)一直同时起作用,看何者占优势。理性占优势则是自由,动机必然都是自然原因。动因却是理性。排除感性因素只是排除其影响,不能去掉,二者都是一起的。 不是理性导致,而是理性立法,法则规定意志,以致自由行动。 现象与物自身是两个世界吗?还是一体两面?那么经验性品格与知性品格如何共存于一个主体?? 现象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共同作用而产生。直观离开概念则无法思考,概念离开直观则为空。 物自身是物之在其本身的样子,消极来说是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积极来说是有某种知性直观。但是由于人没有这种直观,所以知性的概念也不知道是否适用,所以直观与概念都无,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本体就消极来说的,现象背后的根据,没有感性直观。先验对象是虚幻之物,是知性的一般对象,没有直观对应,所以是幻象,我们所知一切都是理性必然产生的东西,不适合做自然解释,但可做范导的使用,补充自然解释的不足,也可引导向深处研究。同时也提供实践的利益,为道德树立必不可少的假设基础。 人是由理性者,所以必然意识到其有意志,有理性者必然产生自由的理念,意志只属于有理性,无理性之物依靠感性冲动而活动。 德性只属于有理性者,而德性来自自由,所以自由属于每个有理性者,所以自由是意志的属性。自由=意志=有理性者 各种不同的自由概念 阿利森自由与道德律的循环论证,与失败的演绎,推翻了康德的各种试图打通的企图,独创了交互论或结合论。从这种立场看,人的非道德的他律行为都是自由的,因为它同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出自主体的自发性,而后者尽管有抽象自律的动机,但效果上(即经验的实在性上)与却是与前者一样都符合自然因果律的。但作者是结合论的立场,所以没有展开这个观点,而是折中为先验观念性模型的考虑,视为理性行为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现象与物自身结合在一个理性行为者身上!!!!黑格尔辩证理解的趋势! 道德律是一个理性的事实。自由的理念也是一个事实,在第三批判中。虽没有直观,不能在理论上证明。但是它的实在性作为特种的因果性(其概念在理论上看将是一种超越),可以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法则、并据此在实际行动中因而在经验中得到阐明。-----这是纯粹理性一切理念中唯一一个,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作是可知悉的东西一列。 自由和道德律哪个是更基本的事实。值得研究!!康德本人是否摆脱了循环论证??? 相对来说没有争议的是:康德三大批判及相关论述中。康德论述自由的核心是,先验自由

哲学家康德名言大全,康德关于自由的名言、道德律名言

哲学家康德名言大全,康德关于自由的名言、道德律名 言 1、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伊曼努尔·康德 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 3、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4、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康德 5、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6、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7、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8、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康德 9、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0、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1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12、

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3、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康德14、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15、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16、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Only two things in this world so that our souls are deeply shocked First, 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our brilliant stars overhead, First,"ourheartslofty morallaws."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18、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19、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康德20、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21、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2、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4、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5、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7、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9、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10、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11、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2、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13、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6、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17、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8、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 19、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20、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1、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2、音位的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3、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4、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语音特征。 25、调位: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6、重位:利用音强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7、时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8、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音联。 29、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把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他为V、C —V、V—C、C—V—C四种基本类型,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析方法。 30、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3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3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 3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 34、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35、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 36、语汇的任意性: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如汉语管某一种东西叫“书”(shu),英语管书叫“book”这都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7、语汇的理据性: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同源词如“帐”“涨”“胀”等与“张”不但语音近似,且意义有某种联系。复合词如汉语的“雨衣”是“下雨时穿的衣服”,英语的“raincoat”就是“rain”“coat”组合的意义。它们都是可以论证的。

康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观

求实 2004.6 哲学?文化研究 康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观 古 玉 (华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作者简介]古玉,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2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康德的道德哲学“我所应为者为何?”亦即《实践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对象、动机、辩证论);(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古往今来,对其第一部分大书特书者举不胜举,而较少人有去阐述其方法论部分。其实,方法论部分,即道德教育方法,也是非常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本文拟对其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我们知道,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通常也称为品格或德性。它是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其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这里的方法论乃是我们能借以使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进入人心,并影响其准则的那种方式而言,即指我们能借以使在客观上有实践力量的理性在主观 上成为有实践力量的那种方式而言”。[1](P147) “进入人心,并影响其准则的那种方式”即要求人的行为合于道德,用道德主宰自己,亦即道德品质(品格)的培养。康德区分了两种行为:道德性行为和合法性的行为。换言之,前者是由对道德律令尊重的诚心所产生的行为,后者只是以行为的外表来满足道德律令的行为。可以看出,康德极其重视道德上的动机(信念)的内心性质即由于纯粹尊敬的法则的缘故———意向的道德性。在实践理性方面,由于法则作为首先规定行为的原理,理应占有第一性的地位。因此,首要的问题乃是行为在道德上的可能性,而不在于能否实现对象(善恶)。同时也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从对道德法则的认识(感性认识),尤其是 理解法则的精神(道德性)(或曰“理性认识” )。可以说,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品格)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而“道德品质(品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和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就 是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 [2](P397)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品格形成的特有规律(三阶段:管束、训导、陶冶),尤其是通过以“道德律”为基础的道德陶冶,形成道德意识上的自律,即自觉地按照对人类的“义务”、“责任”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外在的目的,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品格的人。因为道德教育是以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为基础,也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和自律,尊重他成为人的理性生活和他作为目的的目的。即道德教育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人性的形式,而不是道德原则或准则的传授,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使人获得理性地探询普遍的道德律令的能力和信心的形成,是人获得自由和自律的形式。 二、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道德在实践层面分两个层次:他律与自律。在他律阶段,康德主张“或以他自己的利益来引诱他,或以他的损失来 恐吓他”,[1](P148)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表扬、鼓励以及批评、惩罚相结合的方法。然后, “我们就应使纯粹道德动机完全支配人的心录了” [1](P148) (即自律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道德教育最起码的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自身的,因此它必须向第二阶段(自律阶段)发展,使动机(道德信念)作为人们“始终不懈,一丝不苟地来遵守道德准 则”。[1](P148) 那么,康德是用什么方法来建立和培养纯道德意向的呢? 1.从日常生活入手。这类似于中国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大绩。康德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的观念。因此,无论道德教育还是道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事实物。如“道德律令教育”。 “道德律令”,它作为本体的东西,要摆脱一切经验现象的干扰,只能是纯粹先验的形式。它具有四个特征:1)它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2)它是义务性的,而非功利性的;3)它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4)它是自律的,而非他律的)。包含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不论你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 志所道德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1](P17) 这条道德是说个人的行动准则只有在适合于“普遍的立法原则”,即成为对任何有理性和意志的人都有效时,才具有普遍有效性。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 的,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3](P81) 康德认为,意志是决定自己依照规律去行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理性者才具备,而作为意志“自律”所依照的客观依据就是目的。所以理性不是手段,每个人自己是目的,人与人互相应把对方看作目的,而决不能把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因为人是道德主体。根据这一法则,人应着力于自己的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促进他人的幸福,而不应分割他人的生命和财产。 第三:“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的意志”。[3](P83) 即“意志自律”,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定法则。康德认为,人的独立自主,普遍的道德法则是由人的意志本身规定的,因而是绝对自由的。也意味着人既不是情欲的奴隶,也决非神的工具,人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一句话,道德本身就必须是目的。世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沽名钓誉,追逐世人的幸福与私利。即使其出于利害考虑遵守某些道德规范,也非真正的道德人。“道德律令”教育,就是为了造就在日常生活中无条件地服从“绝对命令”的人。 2.道德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 康德认为,道德教育决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诚如“艺术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的原理一样,不要认为生活是下里巴人,而道德就是阳春白雪。道德高于生活是指用理想生活指导一般生活。孔子曾用比喻形象地告诉学生,人生如作画一样,绚丽出于平淡,伟大出于平凡。实际上,平凡中才酿育着伟大。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是我希望,不要拿上我们的狭义书籍中所充斥的所谓壮举(超级有功)的范例来教他们,应当以他们在自觉没有违反职责时在自己眼里所能够并必然给予自己的那种价值来提示他们,因为任何事物一流于空洞愿望,以及对可望而不可即的圆满功行的一种渴望,那就只产生出 8 7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 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康德所考 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每个时期人们所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