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课后层级训练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课后层级训练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课后层级训练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课后层级训练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后层级训练(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A级—学考达标练

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①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④国家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①③正确。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下表反映了中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该表说明( )

A.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这些条件是( )

①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保证②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③国家已经积累了对个体农业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验④已经制定了宪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国家已经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错误;题干要求“经济、政治条件”,④是法律保证,不当选。

5.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A.发展生产力B.变革生产关系

C.消灭剥削制度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析:选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答案为B项。

6.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标志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最终完成③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①③当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②④不当选。

7.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②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③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 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规定,②③当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三大改造前制定的,八大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召开的,①不当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点,④不当选。

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

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②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我国正式步入社会主义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②③正确。我国正式步入社会主义改革是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④错误。

9.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 )

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

C.推动了“一化三改”的开展

D.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选B 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历史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还需要公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这一提法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答案为B项。

1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这表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当选。

11.下列不属于1952~1957年我国生产快速增长的原因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推进

C.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基础的奠定

D.中共八大路线的落实

解析:选C 1952~1957年生产快速增长原因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八大在规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A、B、D三项正确,不当选;答案为C项。

12.如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选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

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答案为A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秋,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索,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

试结合过渡时期的历史内容,分析作出有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因果分析能力。可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历史根据:符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②现实根据: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不仅消灭了资产阶级,也消灭了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要矛盾由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级—选考提能练

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D 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是“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A项不当选;“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三大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答案为D 项;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5.毛泽东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过渡的形式”,联系新中国1949~1956年的历史可知,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6.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

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解析:选A 中共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矛盾,答案为A项;B、C两项与之无关;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D项不当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解析:本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

答案: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