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第13章学习指导

统计学-第13章学习指导

统计学-第13章学习指导
统计学-第13章学习指导

第13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一、选择题

1.不存在趋势的序列称为( )。

A.平稳序列B.周期性序列

C季节性序列D.非平稳序列

2.包含趋势性、季节性或周期性的序列称为( )。

A.平稳序列B.周期性序列

C季节性序列D.非平稳序列

3.时间序列在长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某种持续向上或持续下降的变动称为( )。

A.趋势B.季节性C周期性D随机性

4.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 )。

A.趋势B.季节性C周期性D.随机性

5时间序列中呈现出来的围绕长期趋势的一种波浪形或振荡式变动称为( )。

A.趋势B.季节性C.周期性D.随机性

6.时间序列中除去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之后的偶然性波动称为( )。

A.趋势B.季节性C周期性 D.随机性

7.从下面的图形可以判断该时间序列中存在( )。

A.趋势B,季节性C周期性D.趋势和随机性

8.增长率是时间序列中( )。

A.报告期观察值与基期观察值之比

B.报告期观察值与基期观察值之比减1后的结果

C报告期观察值与基期观察值之比加1后的结果

D.基期观察值与报告期观察值之比减1后的结果

9.环比增长率是( )。

A.报告期观察值与前一时期观察值之比减1

B.报告期观察值与前一时期观察值之比加l

C.报告期观察值与某一固定时期观察值之比减1

D.报告期观察值与某一固定时期观察值之比加1

10.定基增长率是( )。

A.报告期观察值与前一时期观察值之比减1

B.报告期观察值与前一时期观察值之比加1

C报告期观察值与某一固定时期观察值之比减1

D.报告期观察值与某一固定时期观察值之比加1

11.时间序列中各逐期环比值的几何平均数减1后的结果称为( )。

A.环比增长率B.定基增长率

C.平均增长率 D.年度化增长率

12.增长1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称为( )。

A.环比增长率B.平均增长率

C年度化增长率 D.增长1%绝对值

13.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存在趋势成分的一种方法是( )。

A.计算环比增长率B.散点图、添加趋势线

C.计算平均增长率D.计算季节指数

14.指数平滑法适合于预测( )。

A.平稳序列B.非平稳序列

C有趋势成分的序列 D.有季节成分的序列

15.移动平均法适合于预测( )。

A.平稳序列B.非平稳序列

C.有趋势成分的序列D.有季节成分的序列

16.下面的哪种方法不适合于对平稳序列的预测( )。

A.移动平均法B.简单平均法

C.指数平滑法

D.线性模型法

17.下面的公式哪一个是均方误差( )。

18.通过对时间序列逐期递移求得平均数作为预测值的一种预测方法称为( )。

A.简单平均法D.加权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

D.指数平滑法

19.指数平滑法得到t+1期的预测值等于( )。

A. t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1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值

B.t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值

C.t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l期实际观察值的加权平均值

D.t+l期的实际观察值与第t期指数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值

20.在使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时,如果时间序列有较大的随机波动,则平滑系数a的取值( )。

A. 应该小些B.应该大些

C. 应该等于0 D.应该等于1

21.如果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量呈现出稳定增长或下降的变化规律,则适合的预测方法是( )。

A.移动平均法B.指数平滑法

C.线性模型法D.指数模型法

22.如果时间序列的逐期观察值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或衰减,则适合的预测模型是( )。

A.移动平均模型B.指数平滑模型

C线性模型D.指数模型

23.如果现象在初期增长迅速,随后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则以K为增长极限。对这类现象进行预测适合的曲线是( )。

A.指数曲线B.修正指数曲线

C.龚铂茨曲线D.Logistic曲线

24.如果现象在初期增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又逐渐下降,最后接近一条水平线。对这类现象进行预测适合的趋势线,是( )。

A.指数曲线

B.修正指数曲线

C龚铂茨曲线D.直线

25.一种新产品在刚刚问世时,初期的市场需求量增长很快,当社会拥有量接近饱和时,需求量逐渐趋于某一稳定的水平上。你认为描述这种新产品的发展趋势采用下列哪种趋势线比较合适( )。

A.趋势直线B.修正指数曲线

C.龚铂茨曲线D.二次曲线

26.已知时间序列各期观测值依次为100,240,370,530,650,810,对这一时间序列进行预测适合的模型是( )。

A. 直线模型B.指数曲线模型

C.二次曲线模型D.修正指数曲线模型

27.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为Y=b o+b1t,若b1为负数,表明该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为( )。

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

C.水平趋势D.随机波动

28.对某时间序列建立的指数曲线方程为Y=1 500*(1.2)t,这表明该现象( )。

A. 每期增长率为120%B.每期增长率为20%

C. 每期增长量为1.2个单位

D.每期的观测值为1.2个单位

29.对某时间序列建立的趋势方程为Y=100 * (0.95)t,这表明该序列( )。

A。没有趋势B.呈现线性上升趋势

C.呈现指数上升趋势 D 呈现指数下降趋势

30.对某时间序列建立的趋势方程为Y=100—5x,这表明该序列( )。

A.没有趋势E.呈现线性上升趋势

C.呈现线性下降趋势

D.呈现指数下降趋势

31.对某企业务年的销售额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

Y=6+1.5x,这表明( )。

A.时间每增加1年,销售额平均增加1.5个单位

B.时间每增加1年,销售额平均减少1.5个单位

C.时间每增加1年,销售额平均增长1.5%

D.下一年度的销售额为1.5个单位

32.对某一时间序列拟合的直线趋势方程为y=b0+b1x,如果b1的值等于0,则表明该序列( )。

A.没有趋势B.有上升趋势

C.有下降趋势

D.有非线性趋势

33.季节指数反映了某一月份或季度的数值占全年平均数值的大小。如果现象的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各期的季节指数应等于( )。

A.等于0 B.等于100%

C.小于100%

D.大于100%

34.根据各年的季度数据计算季节指数,各季节指数的平均数应等于( )。

A.100%B.400%C.4%D.20%

35.根据各年的月份资料计算的季节指数之和应等于( )。

A.100%B.120% C. 400%D.1 200%

36.根据各季度商品销售额数据汁算的季节指数分别为:一季度125%,二季度70%,三季度100%,四季度105%。受季节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

A.一季度B.二季度C三季度D.四季度

37.根据各季度商品销售额数据计算的季节指数分别为:一季度125%,二季度70%,三季度100%,四季度105%。不受季节因素影响的是( )。

A一季度D.二季度C三季度 D.四季度

38.某地区农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2004年为1 500元,2005年增长了8%,那么2005年与2004年相比,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的收入额为( )。

A.7元B.8元 C 15元 D 40元

39.某种股票的价格周二上涨了10%,周三上涨了5%,两天累计涨幅达( )。

A.15% B. 15.5%C.4。8%D.5%

40.某种商品的价格连续四年环比增长率分别为8%,10%,9%,12%.该商品价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

A.(8%十10%+9%+12%)÷4

B..[(108%X110%X109%X120%)—1]÷4

C.

1

%

120

%

109

%

110

%

108

3-

?

?

?

D.

1

%

120

%

109

%

110

%

108

4-

?

?

?

41.已知某地区1990年的财政收入为150亿元,2005年为1 200亿元。则该地区的财政收入在这段时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

A.(1200 / 15 0)-1

B. 15

150

1200

C. 151

150

1200

-

D.

1

150

1200

14-

42.如果某月份的商品销售额为84万元,该月的季节指数等于1.2,在消除季节因素后该月的销售额为( )。

A.60万元B.70万元

C 90.8万元D.100.8万元

选择题答案

1. A 2.D 3.A 4.B 5.C 6.D

7.D 8.B 9.A 10.C 11.C 12.D

13.B 14.A 15.A 16.D 17.C 18.C

19.B 20.B 21.C 22.D 23.B 24.C

25.B 26.A 27.B 28.B 29.D 30.C

31.A 32.A 33.B 34.A 35.D 36.B

37.C 38.C 39.A 40.D 41.C 42.B

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答案暨南大学

第一章绪论 (一)判断题 1.√2.√3.×4.×5.× (二)单项选择题 1.②2.②3.④4.④5.①6.③ (三)多项选择题 1.②③④⑤2.①③⑤3.②③⑤4.②③⑤5.②③④6.②④ (四)填空题 1.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数量性3.同质大量差异同质4.总体单位品质数量5.总体数量数字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判断题 1.√2.×3.×4.√5.√ (二)单项选择题 1.②2.③3.②4.②5.③6.④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③④2.①②③④⑤3.①③④4.①②④⑤5.②③④6.②③⑤ 7.①③⑤ (四)填空题 1.定期统计报表专门调查2.总体单位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3.明确调查目的4.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调查资料的报送者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判断题 1.√2.×3.×4.√5.× (二)单项选择题 1.④2.④3.②4.③5.①6.③ 7.②8.①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③2.①②④3.①②③⑤4.②⑤5.③④6.①② 7.①⑤8.①②④⑤ (四)填空题 1.分组汇总2.汇总制表3.统计调查统计分析4.同质性差异性5.分组标志6.主词宾词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判断题 1.×2.√3.√4.×5.√ (二)单项选择题 1.④2.②3.④4.④5.③ (三)多项选择题

1.①②③ 2.①②③⑤3.②③⑤ 4.①②③④⑤ 5.①③④⑤ 6.③④ 7.①②③④ 8.②③④⑤ (四)填空题 1.总体总量 标志总量2.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3.价值单位 劳动量单位 4.性质不同但有联系 5.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6.水平 累计 7强度 (四)计算题 1.因为2000年计划完成相对数是110%,所以 实际产值=1188%1101080=?=?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产值 2000年计划产值比1999年增长8%, 所以1999年的计划产值= 1000% 811080 =+ 那么2000年实际产值比1999年计划产值增长= %8.181%1001000 1188 =-? 2.(1)%100?= 计划数 实际数 计划执行进度 从第四年第四季度到第五年第三季度这一年的时间,实际上这一年的产量达到 176********=+++ 则%5.103%100170 176 %100=?=?= 计划数实际数计划执行进度 这一题规定年末产量应达到170,所以提前时间按照水平法来算。 从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年第二季度这一年的时间,实际上这一年的产量达到 17044424440=+++ 刚好,计划规定5年即60个月完成,而实际在第五年第二季度就完成了,提前了二个季度即6个月。 则 提前完成计划时间 ()()个月 690/36440 5460=-+-= (2)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第五年第四季度完成多少,所以实际上没法给出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对比,但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从第一年开始到第二年第三季度,累计产量为 640464442444036306260120116=++++++++++ 可以计算计划执行进度 %100%100640 640 %100=?=?= 计划数实际数计划执行进度 由于这一题规定五年累计的产量应达到640 ,所以提前时间应按照累计法计算 从第一年开始到第二年第三季度,累计产量为 640464442444036306260120116=++++++++++ 刚好完成计划规定数额,所以提前时间为一个季度即三个月

《护理研究》课程学习指导资料(精)

护理研究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编写:朱丹 适用专业:护理 适用层次:本科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04年1月

《护理研究》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供护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使用) 编稿:朱丹、李晓玲、张强 审稿:朱丹 审批: 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护理研究》(肖顺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以及课程学习光盘,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护理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衡量护理教育及护理实践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研究与创新是较高层次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利今后在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科研工作、运用护理科研的成果指导临床工作、通过研究成果来发展、丰富学科理论、探讨临床护理新技术,最终达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目的。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材由十四章内容组成。概论、研究步骤与内容概述、确立研究问题、文献的查询与利用、科研设计、影响科研质量的有关因素、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工具性能的测定、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如何评价学术论文、护理科研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与评价、护理科研管理。课程总学时数29学时,学生应具备的前期基础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及内、外、妇、儿、五官、精神、社区等各门护理临床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护理科研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学会文献查阅和护理科研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方法,熟悉护理论文及科研课题的整理和书写要求,并具备一定的护理科研管理知识。

统计学学习指导书

篇一:统计学学习指导书(最新) 统计学 学习指导书 安徽财经大学 2012.02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明确统计与统计学的涵义、统 计学的研究对象、特征、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等一些基本问题;重点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难点释疑: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统计指标体系。要掌握这些 重要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特点、表现形式及其基本分类等。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顺序号填入括号内) 1.“统计”一词的基本含义是( )。 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②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计算 ③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 ④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 2.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①该市国有全部工业企业 ②该市国有每一个工业企业 ③该市国有某一台设备 ④该市国有工业企业全部生产设备 3.有200个公司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这200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 ①200个公司的全部职工 ②200个公司 ③200个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④200个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4.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①调查单位②总体单位 ③调查对象④填报单位 5.构成统计总体的那些个体(总体单位)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 ①差异性②同质性 ③相关性④可加性 6.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①2000名学生②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③每一名学生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7.要了解某市职工收入状况,其总体单位是( )。 ①该市所有职工②该市每名职工 ③该市所有职工的收入④该市每名职工的收入 8.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①该市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②该市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③该市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答案

2 ?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从一批零件中抽取 200件进行检查,其中合格品 188件。要求: (1) 计算该批零件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2) 按95.45%的可靠程度(t=2,就是我们现在的Z )对该批零件的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 解:n =200,n =188 (1)合格率 = 1?^ = 94% n 200 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 p(1 — p) 「0.94 x 0.06 J0.0564 . ---------- 0.000282 = 0.01679 = 1.679%(2)按95.45%的可靠程度对该批零件的 p i n , 200 \ 200 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 二Z 」p =2 1.68% =3.36% p - :p =94% -3.36% =90.64% p :P =94% 3.36% =97.36% 该批零件合格率区间为: 990.64%乞P 乞97.36% 要求: (1) 试计算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及年平均增长量。 (2) 如果从2006年起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以 10%的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 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什么水平? 2006年起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以 10%的增长速度发展 x =1 10% =110% 71 预计到2010年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将达到 解: (1) 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 472 二 108.76% a 0 434 a 2 516 109.32 % 472 a g 584 a 2 516 = 113.18% 618 =105.82% a 4 年平均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累计增长个数 …=618一434」84=46 4 4 4 (2)如果从

电大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考试复习必备)

1 / 9 电大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考试复习必备) 1某车间有30个工人看管机器数量的资料如下: 5 4 2 4 3 4 3 4 4 5 4 3 4 2 6 4 4 2 5 3 4 5 3 2 4 3 6 3 5 4 以上资料编制变量分配数列。 答案: 2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答案:(1) (2) 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3某企业10 4 计算表如下: 元620=∑? ∑=f x x 该工业集团公司工人平均工资620元。 5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第一车间实际产量为190件,完成计划95%;第二车间实际产量250件,完成计划100%;第三车间实际产量609件,完成计划105%,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1003 % 105%100%95=++ 另外,一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2元/件,三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5元/件,则三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 153 15 1218=++元/件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解:两种计算均不正确。 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因各车间计划产值不同,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平均,这样也不符合计划完成程度 指标的特定涵义。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 % 84.1011030 104905.160900.125095.0190609250190/== ++++=∑∑= x m m X 平均单位成本的计算也因各车间的产量不同,不能简单相加,产量的多少对平均单位成本有直接影响。故 正确的计算为: 平均单位成本件元/83.141049 15555 609250190609152501219018==++?+?+?=∑∑= f xf X 61990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卫生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卫生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发展史;统计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 熟悉:统计学习的目标与方法 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同质与变异、变量的类型、参数与统计量。 【重点难点】 第一节 医学中统计思维的进化 第二节 统计学与公共卫生互动推动 一、 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得力工具 公共卫生是群体科学,应用统计探索群体规律。 统计抽样技术;设计群体调查,掌握人群的卫生状况和需求; 统计描述:反映疾病和卫生资源的分布特征; 统计推断:偶然性的背景中识别危险因素、评价卫生措施、进行科学决策。 二、 现代公共卫生领域对统计学的挑战 公共卫生不仅应用统计学,而且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问题,是现代统计学研究和发展的巨大功力。 第三节 统计学的若干概念 一、 总体与样本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按研究对象来源又有目标总体和研究总体。 样本是指从研究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 抽样研究的目的是用样本推断总体。 二、 同质与变异 同质是指同一总体中个体的性质、影响条件或背景相同或非常相近。 变异是指同质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统计学的任务是在变异的背景上描述同一总体的同质性,揭示不同总体的异质性。 三、 变量的类型 定量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变量类型可以转化:定量→有序→分类→二值。注意转化方向只能由信息量多向信息量少。 四、 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是指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五、 设计与分析 统计设计是医药卫生设计科研不可或缺的部分。统计设计包括抽样方法、统计学原则、统计方法数据如何收集、样本量多大等统计学内容。设计决定了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设计 分类变量 { 有序变量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 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 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 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375.145 .5/==∑∑=x m m X (元/斤) 乙市场平均价格325.14 3 .5==∑∑= f xf X (元/斤)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要求:⑴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⑵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 解:(1)

统计学原理_第六版_课后答案解析

《统计学原理(第六版)》计算题解答 第三章 综合指标 1. 见教材P427 2. %86.12270 25 232018=+++= 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 发 3. %85.101% 108% 110%%(%)===计划为上年的实际为上年的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劳动生产率计划超额1.85%完成 4. %22.102% 90% 92(%)(%)(%)=== 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未完成计划,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规定数高2.22% 5. %105% 103% %%(%) 计划为上年的计划为上年的实际为上年的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1.94% % 94.101103% 105% % 即计划规定比上年增长计划为上年的解得:== 6. 见教材P427 7. 见教材P428 )/(2502500625000)/(2702500 675000亩千克亩千克乙 甲====== ∑ ∑∑∑f xf X x m m X 在相同的耕地自然条件下,乙村的单产均高于甲村,故乙村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做得好。但由于 甲村的平原地所占比重大,山地所占比重小,乙村则相反,由于权数的作用,使得甲村的总平均单产高于乙村。

%.f x X 9103=? =∑ ∑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10. 见教材P428 11. %74.94963.09222.09574.03=??=G X 12. (1) % 49.51X %49.105 08.107.105.104.102.1 X 1624632121=-=????=∑??????=G f f n f f G n X X X 平均年利率:平均本利率为: (2) % 50.5 16 2 %84%76%53%4%2X =?+?+?+?+= = ∑∑f Xf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100401K 专业名称:预防医学(Public Health)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态度,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传染病控制与职业病、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改进人群工作、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与人群合理营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要求: 1.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2.热爱公共卫生事业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3.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公正执法,以保护人民健康、控制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己任; 4.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充分认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5.具有创新精神,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 6.尊重同仁、树立团队意识。 (二)知识要求: 1.基本掌握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研究方法,指导今后的卫生防病工作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及其异常情况下的各种变化特征; 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理及诊断和防治原则; 4.掌握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理论知识; 5.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6.掌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宏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毒理学方法; 7.掌握不同条件下对健康有害因素的识别、监测和评价的知识; 8.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监督执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9.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方法。 (三)能力要求:

统计学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及复习

统计学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及复习 一、统计学原理考核要求 统计学原理是中央电大统开课,根据中央电大的规定,该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内容包括4次作业、在线测试以及小组学习、自学笔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 二、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及结构 1、判断题:10分。考核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2、单项选择题:14分。考核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应用。 3、多项选择题:8分。考核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应用。 4、简答题:18分。考核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5、计算题:50分。考核对基本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 三、期末考试形式及答题时限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答题时限为120分钟;可以携带计算器。 四、各章复习内容 期末复习资料:教材、学习指导书习题、作业 第一章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理解以上几个概念,能够结合实际资料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5、国家统计兼有的职能。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包括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理解各种调查方法的概念、 特点及应用条件。(给出实际资料能区分) 5、调查误差的种类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组限(下限和上限)、组中值等的含义。) 3、统计分组的关键(统计整理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和变量分组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际资料选择正确的 标志进行分组。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变量分配数列(计算题)。 在正确掌握有关分组的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准确的进行资料分组和数列的编制。一定要掌握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的方法。在编制变量分配数列的时候,对组距式数列要同时会组距、组中值的计算,直接关系到平均指标的计算。 例: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57 89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72 70 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 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要求: (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及参考答案

"

}

| 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 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 (2) 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20分) 解:(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如下:

则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17.3830 1145 == = ∑∑f xf x # 要求:(1)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多少 、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预测单位成本为多少元(15分) x bx a y n x b n y a x x n y x xy n b c 5.28080 10703 125.232105.2615 1441502520250512503210128353)(2 2 2-=+==+=?+=-=-=-=--=-??-?= --= ∑∑∑∑∑∑∑因为,5.2-=b ,所以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 即x 增加1单位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平均减少元 (2)当产量为10000件时,即10=x 时,单位成本为 — 55105.280=?-=c y 元

>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 解: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f xf x ,所需的计算数据见下表:

《统计学原理》学习辅导4[1]

统计学原理学习辅导(四) 第八章 指数分析 一、指数概念和指数的作用。 指数有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之分。广义指数指所有的相对数,即反映简单现象总体或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数分析的主要方面。 按指数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即简单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总体指数是反映全部现象总体(即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总指数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指数按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对数量指标编制的反映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指数称数量指标指数;对质量指标编制的反映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指数称质量指标指数。 二、综合指数的特点、编制以及计算。 1.综合指数的概念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编制综合指数的目的在于测定由不同度量单位的许多商品或产品所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总动态。综合指数包括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是: (1)确定与指数化指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 (2)对复杂现象总体所包括两个因素,把其中一个因素----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加以固定,以便消除其变化,来测定我们所要研究的那个因素即指数化指标的变动。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数量指标,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数时,指数化指标是质量指标,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2.综合指数的特点及同度量因素的确定。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综合后对比。即解决不同度量单位的问题,使得不能直接相加的现象变得可以相加,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个特点:第一,编制综合指数要从现象之间的联系中,确定与所要研究的现象有关联的同度量因素;第二,将引进的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测定指数化因素的变动,从而解决对比问题。 3.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0001p q p q ∑∑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数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01p q ∑ -00p q ∑) 此差额说明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影响的绝对额。 (2)质量指标指数 ∑∑0111 p q p q 此公式的计算结果说明复杂现象总体质量指标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11p q ∑-0 1p q ∑)

《统计学》(第四版)学习指导书以及课后习题答案

附录:教材各章习题答案 第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1.1(1)数值型数据;(2)分类数据;(3)数值型数据;(4)顺序数据;(5) 分类数据。 1.2(1)总体是“该城市所有的职工家庭”,样本是“抽取的2000个职工家庭”; (2)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抽取的“2000个家庭计算出的年人均收入。 1.3(1)所有IT从业者;(2)数值型变量;(3)分类变量;(4)观察数据。1.4(1)总体是“所有的网上购物者”;(2)分类变量;(3)所有的网上购物者 的月平均花费;(4)统计量;(5)推断统计方法。 1.5(略)。 1.6(略)。 第2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2.1(1)属于顺序数据。 (2)频数分布表如下 (4)帕累托图(略)。 2.2(1)频数分布表如下

2.3 2.5(1)排序略。 (2)频数分布表如下 (4)茎叶图如下

2.6 (3)食品重量的分布基本上是对称的。 2.7 2.8(1)属于数值型数据。

2.9 (1)直方图(略)。 (2)自学考试人员年龄的分布为右偏。 布比A 班分散, 且平均成绩较A 班低。 2.11 (略)。 2.12 (略)。 2.13 (略)。 2.14 (略)。 2.15 箱线图如下:(特征请读者自己分析) 第3章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1 (1)100=M ;10=e M ;6.9=x 。

(2)5.5=L Q ;12=U Q 。 (3)2.4=s 。 (4)左偏分布。 3.2 (1)190=M ;23=e M 。 (2)5.5=L Q ;12=U Q 。 (3)24=x ;65.6=s 。 (4)08.1=SK ;77.0=K 。 (5)略。 3.3 (1)略。 (2)7=x ;71.0=s 。 (3)102.01=v ;274.02=v 。 (4)选方法一,因为离散程度小。 3.4 (1)x =274.1(万元);M e=272.5 。 (2)Q L =260.25;Q U =291.25。 (3)17.21=s (万元)。 3.5 甲企业平均成本=19.41(元),乙企业平均成本=18.29(元);原 因:尽管两个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但单位成本较低的产品在乙企业的产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拉低了总平均成本。 3.6 (1)x =426.67(万元);48.116=s (万元)。 (2)203.0=SK ;688.0-=K 。 3.7 (1)(2)两位调查人员所得到的平均身高和标准差应该差不多相 同,因为均值和标准差的大小基本上不受样本大小的影响。 (3)具有较大样本的调查人员有更大的机会取到最高或最低者,因为样本越大,变化的范围就可能越大。 3.8 (1)女生的体重差异大,因为女生其中的离散系数为0.1大于男生 体重的离散系数0.08。 (2) 男生:x =27.27(磅),27.2=s (磅); 女生:x =22.73(磅),27.2=s (磅); (3)68%; (4)95%。 3.9 通过计算标准化值来判断,1=A z ,5.0=B z ,说明在A项测试中 该应试者比平均分数高 出1个标准差,而在B 项测试中只高出平均分数0.5个标准差,由于A 项测试的标准化值高于B 项测试,所以A 项测试比较理想。 3.10 通过标准化值来判断,各天的标准化值如下表 日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标准化值Z 3 -0.6 -0.2 0.4 -1.8 -2.2 0 周一和周六两天失去了控制。

00974统计学原理练习题

00974统计学原理 一、单选 1、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 企业设备调查 B. 人口普查 C. 农村耕地调查 D.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2、每一吨铸铁成本(元)倚铸件废品率(%)变动的回归方程为: y c = 56 + 8x,这意味着( C ) 3、 A.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 B.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 4、 C. 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元 D. 废品率每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元 3、2005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万人,安置率达%,安置率是( D )。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4、下面现象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C )。 A. 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B. 价格不变条件下,商品销售额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C. 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的趋势 D. 正方形面积和它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5、分配数列各组标志值和每组次数均增加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 B )。 A.减少15% B.增加15% C.不变化 D.判断不出 6、次数分配数列是( D)。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7、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异度,这时需分别计算各自的 ( A )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全距 D.均方差 8、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B ) 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 D.无法分组 9、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 B )。 A. 10% B. % C. 7% D. 11% 10、在进行分组时,凡是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 B )。

《统计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第一~第三章)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A、D)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B、C、E)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一、时间序列: 1.某公司某年9月末有职工250人,10月上旬的人数变动情况就是:10月4日新招聘12名大学生上岗,6日有4名老职工退休离岗,8日有3名青年工人应征入伍,同日又有3名职工辞职离 岗,9日招聘7名营销人员上岗。试计算该公司10月上旬的平均在岗人数。 解: 1.2562 12232 2591252225822623250=++++?+?+?+?+?= = ∑∑f af a 要求:(1)具体说明这个时间序列属于哪一种时间序列。 (2)分别计算该银行200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与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解: 2.(1)这就是个等间隔的时点序列 (2)n a a a a a a a n n 22 13210++++++=-K 第一季度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4803 2520 4504802 500万元=+ ++=a 第二季度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67.5663 2580 6005502 500万元=+ ++=a 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 33.5232 67 .566480,33.52362580 6005504802 500=+==+ ++++=或K a 答:该银行2001年第一季度平均现金库存额为480万元,第二季度平均现金库存额为566、67 万元,上半年的平均现金库存额为523、33万元、 要求计算:①第一季度平均人数;②上半年平均人数。 解: 第一季度平均人数: )(10322 1221020 10501210501002人=+?++?+=a 上半年平均人数:

10233 21321008 102022102010501210501002=++?++?++?+=a 解: 解:产品总产量 ∑=+++++=)(210005000040003000400030002000件a 产品总成本 ∑=+++++=)(1.1480.346.279.214.286.216.14万元b 平均单位成本)/(52.70210001.148件元件 万元 总产量总成本= = ∑∑∑a b c 或:平均单位成本)(52.706 2100010000 61 .148万元=?= =a b c 答:该企业2001年上半年的产品平均单位成本为70.52元/件。 要求:(1)计算并填列表中所缺数字。 (2)计算该地区1997—2001年间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 (3)计算1998—200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解: (1)计算表如下: 某地区1996--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 (2) )(88.545 9.61585.6811.459.40万元=++++== ∑n a a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

《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历年真题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概况 1.课程的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专业财经类经济与管理(专科)各专业的学生。 2.学时及学分 本课程为国家开放大学试点专业财经类(专科)的必修课程,一学期开设。 学时:90课时学分:5学分 3.教师简介 主编: 4.课程的基本特点 统计学原理是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应该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掌握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分析提供基本的数量分析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学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3)根据本课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特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学科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际数据的分析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使用本课多种媒体教材。在学习中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好本课的教学材料。 二、《统计学原理》主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姓名:黄淑芹 学号:1543201000276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E 时间:2017年6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摘要:随机现象无处不在,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概率论就是通过研究随机现象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从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的一门科学。生活中买彩票显示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几率之小,抽签与体育比赛赛制的选择用概率体现了公平与不公平,用概率来指导决策,减少错误与失败等等,显示了概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理统计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不断的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统计学,人们在收集资料和进行各项的大型的数据收集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对统计方法的研究,使得我们处理各种数据更加简便,所以统计也是一门很实用的科学,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概率、统计、数学期望、方差、实际问题、应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的科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越来越重要,运用抽样数据进行推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很多原理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交通、经济、医学、气象等各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本文将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与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一些讨论,,推导出某些表面上并非直观的结论,从中可以看出概率方法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高效性、简捷性和实用性。 (一)、概率 要学习与概率有关的知识,首先要知道事件的定义与分类及与它们有关的运算性质: 随机事件 在抛掷一枚均匀硬币的试验中,“正面向上”是一个随机事件,可用A={正面向上}表示。 【1】随机试验中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称为这个试验的一个样本点,记作ωi。全体样本点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试验的样本空间,记作Ω.即Ω={ω1,ω2,…,ωn,…}。仅含一个样本点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含有多个样本点的随机事件称为复合事件。 在随机试验中,随机事件一般是由若干个基本事件组成的。样本空间Ω的任一子集A称为随机事件。属于事件A的样本点出现,则称事件A发生。例如,在试验E中,令A表示“出现奇数点”,A就是一个随机事件,A还可以用样本点的集合形式表示,即A={1,3,5},它是样本空间Ω的一个子集,在试验中W中,令B表示“灯泡的寿命大于1000小时”,B也是一个随机事件,B也可用样本点的集合形式表示,即B={t|t>1000},B也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经济统计学》习题(计算题) 1. 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件数 工人数(人) 10~20 15 20~30 38 30~40 34 40~50 13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 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产量差异程度大? 解:计算结果如下表: 日产量计数 组中值x 工人数(人)f xf 2x f 10~20 15 15 225 3375 20~30 25 38 950 23750 30~40 35 34 1190 41650 40~50 45 13 585 26325 合计 - 100 2950 95100 (1) 乙组 平均每人日产量:件)乙 (5.29100 2950 ==∑∑= f xf x 标 准 差

)(99.85.29100 951002 2 2 2 件)()()(乙乙乙=-= -∑?∑= ∑-∑= x x x f f f f x σ (2)267.036 6 .9== = 甲 甲 甲x V σσ 305.05 .2999 .8== = 乙 乙 乙x V σσ ∵乙 甲 σσV V π ∴乙组的产量差异程度大 2.某企业2011年四月份几次工人数变动登记如 下: 4月1日 4月11日 4月16日 5月1日 1210 1240 1300 1270 试计算该企业四月份平均工人数。 解:4月份平均工人数15 51015 130051*********++?+?+?= ∑∑ =a af a =1260(人)——间隔不 等连续时点数列 3.某企业总产值和职工人数的资料如下: 月份 3 4 5 6 月总产值(万元) 1150 1170 1200 1370 月末职工人数(千人) 6.5 6.7 6.9 7.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