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保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1、甲骨

2、金石

3、竹木

4、简帛

5、纸张

6、电子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

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

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

?重要研究著作:

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

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

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

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

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

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

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

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

△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汇集、考释的著作:

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

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

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

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

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

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

2、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

3、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

4、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

5、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

6、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

?简帛文献的价值:

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

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

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石刻文献要籍:

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

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

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

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

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

?石刻文献的价值:

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

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

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方式: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也叫“作”、“造”、“著作”。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

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

《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2、文献的流传方式:

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

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

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

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

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

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

《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

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

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

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

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

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

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

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

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

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

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

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著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著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

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

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

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

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

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

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

△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

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

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

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

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

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著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

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

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著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

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黄丕烈(P91)、傅增湘(P99)、郑振铎(P102)

?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

?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火業。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著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

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著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

5、明清代著名抄本

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1、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

2、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

3、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

4、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

?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

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南宋学者晁功武编纂)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著名学者陈振孙编纂)

体现国家藏书多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7、图书散佚的原因:

根据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关于文献亡佚原因的介绍,现将文献亡佚的原因总结如下:

1、天灾人祸及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

2、统治者个人主观原因,暴力禁毁。

3、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

4、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

5、书籍重修后原书亡佚。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

6、因人废言。由于著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著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

7、私人收藏。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特别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知道,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同样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疑。

8、出书技术落后。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若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有些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也就不存于世了。

9、图书自然淘汰

7、《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

《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

等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

?价值:

1、《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后会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资料,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这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极大方便。

2、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永乐大典》作为类书可发挥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

3、校勘、考订古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永乐大典》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如明清流传的《水经注》错误较多,尤其经文与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本重校《水经注》,基本恢复了其本来面貌,成为善本。近人王国维亦尝用《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与通行本相校。

4、辑佚。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现在虽然只存残卷,仍不断有人从中辑出佚书。现存《大典》中尚存方志约七百多种,另外科技、医学、文学书籍亦很可观。明清靖末年张四维参与重抄《永乐大典》,从中抄出《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当是利用《永乐大典》辑佚书之史。

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主要用途是辑佚和校勘。

?散佚:

1、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被许多外国侵略者掠夺去。

2、天灾人祸。文献的散佚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如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翰林苑被人放火焚烧,无数图书、书版包括《永乐大典》残存部分大都毁于一旦。少部分被外国使馆人员趁火打劫,抢掠而去。

3、出书技术落后。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而永乐年间清抄《永乐大典》时又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早进晚出,不允许雇人代写。因此保留的《永乐大典》数量较少。

4、《永乐大典》不香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收藏存放,一遇灾祸,定亡无疑。

5、在明清交替之际被毁。

6、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

文献,涉及技艺内容较多,不受重视,自然保护不当,容易散佚。

7、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因此《永乐大典》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8、一些个人原因。(官员偷书)如《永乐大典》在翰林院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时,一些翰林院官员懂得其价值,便设法盗取。

8、五厄、十厄(P64)

前人论述有关文献亡佚者,当首推隋朝牛弘,他提出书有“五厄”:

1、秦始皇三十四年焚书。

2、西汉末年王莽之乱,宫室图书并从焚毁。

3、东汉末年,献帝移都、董卓之乱,典籍荡然无存。

4、西晋末年惠坏之乱(“八王之乱”)。

5、南北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明朝胡元端按牛弘之说,补论为“十厄”:

6、隋末唐初混战。

7、唐朝安史之乱。

8、唐代黄巢起义

9、北宋靖康之难。

10、南宋:伯颜军入临安,“绍定之祸”

(其他:明:李自成起义;清:乾隆禁毁、嘉庆宫火、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钱谦益)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1、版本的概念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又可指一切形式上的书本。随着时代的推移,“板本”含义逐步丰富了,变成了以雕版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

2、版本的类型(P105)

一、写本,有叫抄本、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因其性质和作

用不同又可分为手稿本、稿本、钞本。

二、刻本,即雕版印刷的本子。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从时代早晚来看,有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从刻书地域看,南宋有四川地区刻蜀本、浙江地区刻浙本、福建地区刻建本。从出资者来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从刊刻先后看,有初刻本、重刻本、影刻本。从印刷早晚看,有初印本、后印本、三朝本。从墨色看,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从开版大小看,开版小的叫袖珍本。从板式看,有黑口本、白口本。从行款看,又有十行本、八行本等。从字体大小看,又有大字本、小字本。

三、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

四、饾版与拱花印本

五、活字本。活字印刷,每个字一个字模,制版时用一块底盘,把活字一个个检出排上,烟火压平固定,即可刷印,印完拆版,字模可再排他版,经济方便。

六、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

七、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

八、批校本、提拔本。写书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本、提拔本。

3、善本的概念(P110)

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

4、四部要籍的精校精注本(P112)

5、版本鉴定的方法:(P115)

6、避讳、牌记、题跋本

?牌记:又名书记,书碑。指在书的卷末或序文目录的后边或封面的后边刻印的图记,多记刊刻者姓名,时间等内容。

?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是国讳,就是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以表示尊崇,此外还有家诲。避讳常用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

?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加写题跋,就成为题跋本。

7、明清著名的题跋本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1、文献错误的类型及校语的写法(P136、写法P148)

文献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都会出现错误,主要的错误类型有:

1、讹。即文字错误。

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4、倒。即文字颠倒。

5、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2、校勘的方法(P141)

一、对校法。假如一部书传世的本子不止一个,那就应对不同的本子进行对校。假如异本不多,可以逐一对校,假如异本较多,则不可能逐一对校,那就要先弄清版本系统。考究版本系统仍要先将各种印本进行重新鉴定,依时代排出先后顺序。然后细细审阅序跋,通过研究序跋可将版本分成若干组,每一组有一个祖本,其余是根据祖本重刻的本子。这样,通校的工夫可限于祖本之间。其余从祖本衍生的本子则作为参校本,参校本就是在有分歧处参考一下,就不再做一字一句、一点一画的通校工夫了。——对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古书的讹误通过对校容易被发现。)

二、他校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他校法要求广泛掌握同类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和同一史料互见他书,因而此法很见功力。——本书引它书,它书引本书,片段对校。

三、本校法。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要求掌握本书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例,熟读全书。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可以互校等等。——没有不同版本或它本不能解决----联系上下文,用本书校勘

三、理校法----实在没有依据又存疑的,校勘者自己提出看法,做出说明

五、综合考证法。在实际校勘中,往往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

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一位合格的校勘学家,其功力可尽见于此法。

3、校勘的条件:

一、主观条件:校书者必须具备读懂古书的能力,否则强不知以为之,妄改古书,只能错上加错。要读懂古书,首先要精通古代语言文字,包括文字、音韵、训诂、文法。其次要具备古代文化知识,诸如天文、历法、地理沿革、职官制度、风俗习惯等。第三要懂得古书的行文习惯,一般古书是繁体字竖写,自右至左,大写单行写正文,小写双行写注文,遇到当朝帝王相关的语句要抬头(提行)等。

二、广求异本。校书必广求异本,尤其必须广求古刻善本。

三、广求相关资料。凡校某书,应对所校古书的相关材料进行调查,达到相当程度,一边校勘时随时参证。

四、精研所校之书。凡校一书,应对该书反复阅读研究,熟习内容和行文规律,一边前后互证。

4、底本、参校本、

?底本: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本子,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

?参校本:在使用对校法是,通过研究一些书的序跋可将版本分为若干组,每组有一个祖本,从祖本衍生的本子则作为参校本,在有分歧处作为参考,不做一字一句、一点一画的通校。

5、如何确定版本源流

第七章:文献目录

一、目录学的发展过程:

重视分类,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我国古代目录学家都十分重视目录的分类,提出并采用了种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以“六分法”和“四分法”两大系统为主。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始创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而不是分类,所以只有“六略”六类。《七略》虽已散佚,但班固《汉书·艺文志》是在其基础上编成的。

随着学术和图书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图书的分类编目也必然会重加调整或改革。从

《七略》到魏晋之时200多年间,文学创作日益增多,史学著作也有很大发展,而子书、兵书却相对减少。这就使《七略》的六部分类体系不再适用,因此,四部分类法就在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并对后世目录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确立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中经》,后有秘书监荀勖,凭着《中经》另编《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以总括群书。从各部所收图书的主要内容来看,荀勖所定的甲、乙、丙、丁四部次序,就是经、子、史、集。后来将子部移后,史部提前,使甲、乙、丙、丁成为经、史、子、集的顺序,是东晋李充加以改定的。这便是四部分了法的开端。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便直标经、史、子、集四部之名,来代替甲、乙、丙、丁的称号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经部,所著录的是儒家的经典和后世儒生解说经书的著作,以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书籍。经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着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因此,自《七略》、《汉志》的《六艺略》开始,到《隋志》以后“经部”的设立,经学书籍一直占有古籍四大部类中的一大部,并居于四部之首,

史部,著录历史类书籍,《汉志》中没有设史籍类,史书附于《六艺略》中的“春秋”类。史学书在当时还不很发达。晋荀勖《中经新簿》及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开始为史籍设立部类,正式确立“史部”名目的则是《隋志》。此后的国家图书目录和史志目录的史部种类基本上沿用《隋志》此法而略有增减变更。如将“古史”更名为“编年”,将“簿录”改称为“目录”,《四库总目》增设“别史”、“时令”、“史评”。

子部,著录以《汉志·诸子略》所包括的先秦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为主。再合并《汉志》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三大类中的书籍,唐宋以后又增设释家类、道书类、艺术类、类书类、谱录类等,从而使子部变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部类。

集部,是在《汉志·诗赋略》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隋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后世集部大多沿袭这一体例而增设文史类,《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再增词曲类,共为五类。

二、目录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目录学通过目录的特有形式,著录各类学术典籍,是人们查找各类自己的门径,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便利。

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古代学术的演变。我国古代目录学,自刘向、刘歆到班固,历代目录书颇多沿袭,注重利用图书叙录及类序等形式介绍学术源流和演变。于是,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便成为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目录学也被人们称为“流略之学”。

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我国古典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性,这就决定了它同科学研究有不解之缘。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

一、什么叫类书?(P220)

类书好似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二、重要的类书:(P226)

1、《太平广记》五百卷,宋代李昉等编。

2、《太平御览》一千卷,宋代李昉等编。

3、《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编。

4、《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代解缙等编。

5、《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代陈梦雷等编。(现存最大的类书)

三、什么叫丛书?(P240)

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像类书那么讲究。

四、重要的丛书:

1、《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清乾隆内府抄本。

2、《大藏经》

3、《道藏》

4、《十三经注疏》

5、《二十四史》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文献检索(第2版)_在线作业_2

文献检索(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8-03-20 15:10:11 一、单选题 1. (5分) ()是检出的相关文献与检出的全部文献的百分比。 ? A. 误检率? B. 查全率 ? C. 查准率 ? D. 漏检率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4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布尔逻辑表达式:在职人员NOT(青年AND教师)的检索结果是()。? A. 青年教师的数据

? B. 检索出除了青年教师以外的在职人员的数据? C. 青年和教师的数据 ? D. 在职人员的数据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文献检索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书目查询主要通过()。 ? A. 搜索引擎 ? B. 各大学图书馆或情报部门的书目查询系统? C. 学位论文数据库 ? D. 期刊论文数据库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5 检索工具及类型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5分) ? A. 含有 A 、 B 之一或同时包 含AB 两词的文献 ? B. 含有检索词B 而不含检索词A 的文献 ? C. 含有检索词A 而不含检索词B 的文献 ? D. 含有这两个词的文献集合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6 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 A. 含有这两个词的 文献集合 布尔逻辑表达式“A OR B ”或“A+B ”表示查找出()。 布尔逻辑表达式“A AND B ”或“A ×B ”表示查找出()。

? B. 含有检索词A而不含检索词B的文献 ? C. 含有A、B之一或同时包含AB两词的文献 ? D. 含有检索词B而不含检索词A的文献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文献检索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手册的基本特点是()。 ? A. 著录内容标明出处? B. 所收资料侧重基础知识,注重实用性 ? C. 侧重揭示文献内部特征 ? D. 内容新颖,连续出版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 参考工具书 展开解析 答案B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温医 2018文献检索知识点整理

答题格式 填空题、选择题只用填写答案即可,不用写其他 操作题三要素: 检索结果数量、检索表达式、题录信息(题目会要求你写什么就写什么) 举例: #1 34567 分类号=R512.6/扩展/复分-025/ 题名:xxxxxxxxxxx 作者:xxx 文摘型数据库 只有题录信息、全文链接信息,没有全文信息的数据库。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2.PubMed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基本检索 智能检索:在“缺省”字段,自动实现检索词、检索词对应主题词及该主题词所含下位词的同步检索。不支持逻辑组配检索。 精确检索:适用于关键词、主题词、特征词、分类号、作者、第一作者、刊名、期字段。 限定 每次限定检索结束后,谨记点“清除”按钮 主题检索 加权检索 主题词“加权”表示主题词的重要程度,反映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加权主题词用“* ”表示 加权检索表示仅对加星号(*) 主题词( 主要概念主题词) 检索 非加权检索表示对加星号主题词和非加星号主题词(非主要概念主题词)均进行检索。 扩展检索 扩展检索是指同时检索当前主题词及其下位词,可提高查全率。 非扩展检索则仅限于当前主题词的检索。 分类检索 期刊检索 作者检索

检索历史 系统退出后,检索历史清除 CBM检索检索规则 布尔逻辑符 优先级:() > NOT > AND > OR 截词检索 ?:表示一个字符 例:血?动力,可搜索“血液动力、血流动力”等 % :表示任意个字符 例:肝炎%疫苗,可搜索“肝炎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等模糊检索/精确检索 短语检索 用半角双引号将检索词括起来,系统视其为不可分割的固定短语在指定字段中检索。 例:”1,25-(OH)2D3” 2.PubMed 基本检索 可对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词都可以进行检索,分类如下: 自动词语匹配检索自动匹配功能 著者检索 期刊检索 精确检索用“”进行强制短语检索 截词检索用通配符?,*检索 字段限定检索P47 表4-2 布尔逻辑检索AND OR NOT 高级检索 MeSH主题词检索 确定规范检索词 款目词(入口词)、主题词(叙词) 查看词义注释、树状结构表 副主题词、扩展、主要主题词 其他检索方法 Single citation matcher(单篇引文匹配器) 查找某一篇文献的准确信息 Clinical queries 专门为临床医生设计的检索服务。 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医学遗传学三类临床医学资源中进行检索 每次筛选检索结束后,需进行clear all 操作。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文献检索复习知识点

1、数据库类型 1)按信息收录的学科范围:综合性数据库(WOS、CNKI、万方)、专业性数据库(Pubmed、 CA、CBM)、专题性数据库(GenBank) 2)按收录信息内容的类型:文献型数据库、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图像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 2、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用户信息需求,利用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从文献信息集合中找出用户所需要的文献的过程。 3、信息素养指具有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各种新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订明智决策的能力,是对个人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概括性描述。 4、信息伦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5、全文型数据库: 全文型数据库(full-text database):收录有原始文献全文的数据库,以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政府出版物、研究报告、法律条文和案例、商业信息等为主。 优点:能直接获取文献原文,集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于一体;提供全文字段检索。 举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的数字化期刊、OVID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的SDOS等。 6、扩大检索 重新选择数据库:选择多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或增加所检数据库的检索年限; 选择多种检索方式:采用多种检索方式相结合,可以适当扩大检索; 重新选择检索途径:如选择篇名字段检出结果较少时,可选择文摘、组合字段或全文字段,获取较多检出结果。 7、重新建构检索表达式: 主题词检索时采用扩展检索,选用所有副主题词或扩展下位副主题词; 自由词检索时考虑其同义词、近义词等,并用OR相连; 采用截词检索,且截词不宜太长; 去掉次要的主题词或非核心的检索词,减少AND组配面; 对检索词不做限定; 采用邻近算符检索时,不要过于严格等。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文献检索课 复习知识点-推荐下载

第六章 一、定义 信息p147、知识p1449、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p150 二、知识点 1、文献的类型 按载体形式: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电子型 出版或加工形式:专著、报纸、期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产品样本、档案资 料、“灰色”文献和各种工具书 加工深度不同(重点!掌握含义、能区分、能举例):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 次文献及三次文献 2、现代文献的特征 外表特征(题名、作者、出版社等);内容特征(文献论述主题、观点、见解等)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号 3、信息、知识、文献相互间的关系(会分析) 4、信息源的四个层次:一次信息源(本体论信息源)、二次信息源(感知信息源)、三 次信息源(再生信息源)、四次信息源(集约信息源)(能区分、能举例) 5、电子信息源(数据库、网络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口头信息源 6、信息服务业(政府信息系统、文献服务系统) 第七章 一、定义 信息检索p165、信息检索语言p167、文献检索工具p169、检索系统p176 二、知识点 1、信息检索的类型(按内容、组织方式、检索设备) 2、信息检索主要方法: 1)直接法:又称常用法,是指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顺查法(时间上,远→近)、逆查法(时间上, 近→远)、抽查法(抽查一定时期的资料) 2)追溯法:追溯法是指不利用一般的检索工具,而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文献末尾所列的参考文献,进行逐一地追溯查找“引文”的一种最简便的扩大情报来源的方法。 (时间上,查找原文以前的文章) 3)循环法: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它是分期分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3、检索语言:按基本属性分为 a分类检索语言(p167注意什么是类、种、属。在我国,分类检索语言以《中 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代表) b主题检索语言 《中图法》知识: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