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商品的定价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_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技术商品的定价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_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技术商品的定价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

英文并列

题目 THE RESEARCH ON PRICE-FIXING AND MECHANISM

O F P R I C E-F O R M I N G O F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D U C T S

摘要

技术商品包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应用部分,通过交换实现了由劳动产品向技术商品的转化,并能在生产实践和经营活动中,为技术交易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技术商品的价格,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前提。目前对于技术商品的定价方法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基本上从成本、预期收益、超额利润等方面套用一般资产的定价方法,理论和方法较难适应由于技术飞速发展更新产生的新的技术商品的定价。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于现今技术商品特点的定价方法成为技术定价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技术商品的概述,分析了技术商品的形成、内涵和特征,指出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传统方法不能体现其特点和这是价值。第二部分为技术商品理论价值的研究,选取劳动价值论和效用理论分别对技术商品的价值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讨论了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了传统理论对技术商品价格形成解释的局限,并从技术垄断度、产权保护度方面研究了技术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第四部分为交易价格的确定,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讨论了技术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求出技术交易成立时的均衡价格和临界价格;然后,通过分别构造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的效用函数,求出能使交易实现的价格区域;最后,运用博弈论讨论在实现交易价格的区域内,交易双方的贝叶斯纳什均衡价格。

本文提出技术垄断度和产权保护度这两个主要因素作为技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从供求均衡上分析了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技术商品交易双方的效用函数得到交易能够实现的价格区域,并进一步讨论得到交易成立时的一价均衡和线性均衡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价格。

关键词技术商品效用函数定价价格形成机制

Abstract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fruit of people’s creative work, and they are the most profound headspring and the most powerful impetu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asset with an information form and commodity to be merchandised in the technical markets, the first problem is how to make a price for it. It is the promise of technical trad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At present the pricing approaches for technical products are focusing on the fields of cost, expected income and profit, not catc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echnology products. This encourages us to find a suitable way to price the technology products.

It is discussed in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product on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art two focuses on the value theories of technical products. It takes two value theory, labor-value theory and utility theory as comparison, discussing the internal value of technical products. Part three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price making from monopoly and right. Part four make s the price of technical products based on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It sets up the utilities functions of supplier and demanders of technical products and find out the feasible area of price. At last it realizes the balanced price for sellers and buyers of technical products.

Key Word: Technical products, Utility function, pricing, mechanism of price-forming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 II 目录.............................................................................................................. I V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文献综述 (2)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7)

1.4本文创新之处 (8)

第2章技术商品的形成及其特征 (9)

2.1 技术商品的形成 (9)

2.2 技术商品的内涵 (10)

2.3 技术商品的显著特征 (11)

第3章技术商品理论价格的研究 (13)

3.1劳动价值论对技术商品价格的解释 (13)

3.2效用价值论对技术商品价格的解释 (16)

第4章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18)

4.1 传统理论对技术商品价格形成机制解释的局限 (18)

4.2 技术商品的成本价值 (20)

4.3 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 (23)

4.4 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26)

第5章技术商品交易价格的确定 (29)

5.1技术商品的需求和供给 (29)

5.2 基数效用值的确定 (32)

5.3 受让方交易价格的确定 (34)

5.4 出让方交易价格的确定 (36)

5.5 成交价格区域的确定 (37)

5.6交易双方的成交价格确定中博弈论的应用 (38)

结束语 (45)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技术商品包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应用部分,通过交换实现了由劳动产品向技术商品的转化,并能在生产实践和经营活动中,为技术交易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技术商品的价格,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我国的技术商品化道路初见成效。在现代社会,技术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的商品性得到了承认,并作为经济资源接受市场的配置。技术商品化的外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命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规;科研机构的机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原来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体制有所打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有一定改观。

自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以来,我国技术市场逐渐发展和完善。由表1-1可分析得到,中国国内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在1996年-2003年间一直处于上升态势,2003年约是1996年的3.6倍,合同成交数2003年约是1996年的1.18倍,平均每份合同的交易价格从1996年的13.23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0.47万元,约为1996年的3.05倍。总的来看,中国国内技术市场已形成规模并快速扩展;技术交易活跃,成交合同数比较稳定,平均成交价格持续上升。技术商品的合理定价能补偿研究单位开发技术商品的科研投入,保证其获得适当的回报,甚至是高回报,从而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促进技术的进步;其次,技术商品合理的价格可以有效的刺激买卖双方的积极性,降低技术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商品交易的顺利实施。所以如何确定技术商品的价格,是推动我国技术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经济理论已经证明,竞争性市场机制形成的均衡价格必然能导致资源的帕累托(Pareto)最优。但由于技术商品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垄断性、生产一次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技术市场不具备竞争性市场的性质,不能自发的形成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均衡价格。所以,技术商品的特征要求其在市场自行调节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技术商品在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以确立健

康的供求机制,带动技术市场的活力。

表1-1 1996-2003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和合同数统计

Table 1-1 the statistic of contract dealing and the number of contracts in technique market between

1.2 文献综述

产品定价一直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虽然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技术商品的价格模型,其中一些模型也的确有一些独到的优点,但严格的讲,目前尚没有一种被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技术商品价格模型。下面对有一定影响或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商品的定价方法和价格模型作一些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简要评述。

1 成本效益价格模型

成本效益价格模型是从一般商品的价格形成公式出发提出的[1],技术商品价格的一般公式为:

+

=(1-1)P+

M

V

C

式中:P——技术商品的价格[2];

C——物化劳动的消耗;

V——活劳动的消耗;

M——技术商品的期望利润。

模型中(C+V)部分为技术商品的研制成本。

技术商品的总成本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前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包括研究、设计、开发、试验、资料等费用,这是技术商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二是劳动费用,包括研究开发人员的劳动报酬等;三是交易和售后服务费用,包括洽谈、参加展会、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费用。

成本效益价格模型[1]把技术商品的价格简单表示为技术商品的研制成本及上

[1]该模型中技术商品的C、V和M的衡量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这将影响技术商品的定价,这将在本文第

3章讨论。

[2] P在下文中均表示技术商品的价格,不再重复标示。

期望利润,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直观,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商品成本的确定,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现行的会计制度也没有针对技术商品成本核算的方法;二是套用一般商品的价格模型,把技术商品价格确定过分简单化,忽略技术商品创新性和垄断性的特点,不能从价格上体现技术商品为使用者带来超额利润这一特征;三是这种模型估算的技术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很粗略,没有考虑到影响技术商品价格的各种因素。

因此,用成本效益法确定技术商品的价格,准确度不高,只有在综合考虑了技术商品的特殊性和各种影响因素后,给出合理的技术商品成本和期望利润率的科学方法基础上,才能使成本效益法日益完善。

2 超额利润价格模型

超额利润价格模型考虑到技术为使用带来的超额利润,技术转让方确定技术商品的价格就是确定公学双方对超额利润的分享比例,具体公式如下:

V Y T P E

?= (1-2) 式中:T ——投资回收期;

Y E ——技术商品的寿命期;

V ——超额利润。

该模型表明在投资回收期内,技术受让方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全部用来补偿购买技术的支出;而投资回收期后,技术商品寿命期内的超额利润有技术受让方享有。

该模型考虑到技术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征,指出创新性和垄断性是其超额利润的来源,简单直观,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是保密的,要在协议中按超额利润来规定具体的分成比例是相当困难的,在加上双方对利润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这对该模型的运用造成困难;二是该模型假设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通过影响超额利润而间接影响技术商品价格,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对技术商品价格的影响,并且其他因素如何影响技术商品带来的超额利润也很难确定;三是使用技术商品的超额利润的分配方式存在风险,将超额利润现分配给转让方这将扩大技术受让方的经营风险。

[1] 实际是在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科研劳动为创造性劳动的倍加系数和科研风险,同时把价格与技术产生的收益联系了起来。

因此,科学正确的确定超额利润是超额利润价格模型的难点和重点,此外,还要结合影响技术商品价格的其他因素,才能合理确定技术商品的价格。

3 劳动价值论定价模型

这种定价模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1],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才了技术商品的特殊性,其具体公式如下 :

()[]()()()%X 1R 12v c IR m v c P -++++?++=φββα (1-3)

式中:c ——物化劳动消耗;

v ——科研试制直接投入劳动量;

m ——技术商品的盈利;

α——创造性劳动的倍加系数[2];

β——科研劳动的倍加系数;

I ——技术对增加效益的贡献比率;

R ——该技术投入后增加的利润;

φ——利润分成系数;

X ——科研试制风险率。

这种模型其突出优点是考虑了科研劳动与一般劳动的区别,给与科研劳动一个倍加系数,并在考虑了科研工作的风险,同时把价格与技术产生的收益联系起来。

这种模型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该模型中的多个系数,如创造性劳动的加倍系数α,科研劳动的加倍系数β,及科研试制风险率X 等,都未能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从实际应用讲,要科学的计算出这些系数,需要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如果不能很好的给出这些系数的计算公式,那么这一模型的实用价值便会大大降低;二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技术商品的特殊性,还有一些影响技术商品价格的因素未能在模型中加以反映。

4 垄断竞争价格模型

垄断价格模型认为技术商品具有唯一性,具有法律上的垄断或事实上的垄断。垄断价格既不是由技术商品的生产价格决定,也不是由技术商品的价值决定,

[1]

对技术商品的劳动价值论的探讨参见黄少安.技术商品劳动价值论探原.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5(2)。 [2] 技术劳动的增值效应很难定价,在银路.对现有技术商品价格模型的评述.科学管理研究,1999(6)中,评述技术劳动增值模型,提到可用劳动增值系数来确定劳动的增值,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很难实现。

而是由技术商品的受让方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来决定的。垄断竞争价格模型的具体表达形式为:

n n Y Y P ναβ== (1-4) 式中:α——新增经济效益中技术所占的份额;

β——考虑垄断因素的系数;

ν——利润分成系数,ν =αβ;

Y n ——技术商品应用于生产后为受让者带来的新增经济效益。

这种垄断价格虽然看到了技术商品本身的垄断性,但它仅片面地强调了卖方垄断的情况,忽略了该技术的替代产品,没有考虑到买方垄断的情况,和前几种方法一样由技术带来的新增经济效益很难确定,并且模型的三个主要因素新增经济效益中技术所占的份额α、考虑垄断因素的系数β和新增经济效益Y n 的确定没有标准统一的方法。

5 期权定价模型[1] 技术商品具有报酬无限、风险有限的特性,与支付红利的么是看涨期权特点相似。期权定价理论[2]为技术商品的科学定价提供了一种定量研究的新思路。期权定价模型的求解方程式为:

()rP S

v S 21S v S q r t v 2222=??+???-+??a (1-5) ()o ,I S m a x v -≥

式中:I ——利用技术商品进行投资生产新产品所需的原始投资支出;

S ——投产后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

t ——技术商品的寿命期限;

a ——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率;

r ——无风险利率;

虽然将期权定价模型应用于技术商品定价更符合技术商品的特点,但是期权定价模型是以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为基础的,在应用中存在下面不足之处:一是技术投资后产生的期望收入流现值S 在实际应用中较难判断,不确定性较大,同利

[1]

见裴琳琳.期权定价理论在技术商品定价中的应用.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 期权定价理论对于所有具有选择权的资产或商品都是适用的。

润分成法一样,企业的利润难以确定;二是没有考虑技术投资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且投资I 在各个试点投资保持不变,实际上技术商品的投资应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市场机会,技术商品的投产所需的自荐也会不同;三是没有考虑该项技术商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寿命期限等情况。

6 技术定价综合模型

技术资产综合模型是在考虑综合考虑技术应用预测收益、技术成本、技术水平与功能、技术供求与转让状况、技术风险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建立的,其基本公式为:

()X R C C N TC P +??+++??=121αβ (1-6) 式中:β——技术综合评价系数,取值范围为0.5~2;

TC ——技术重置成本;

N ——技术成本分摊系数,设x 为该技术转让次数,则N 在1~1/x 区间内

取值;

C 1——技术受让方的交易费用;

C 2——技术转让方的机会成本;

α——技术受让方对技术增值利润的分成率;

R ——技术受让方应用技术所获增值利润;

X ——技术受让方风险率。

该模型体现了技术定价是技术、经济、市场供求等的复合函数,体现了商品定价兼顾成本及利润的一般原则。技术综合评价系数β考虑了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对价格的影响,体现了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联结;技术成本分摊系数N 考虑到现实中一项技术商品可以多次出售,对成本分摊问题作了技术处理,这是模型所没有的。但是,技术定价综合模型在应用中需要详尽分解各项相关数据,在计算时参数比较复杂,工作量大,数据资料比较难取得,因此,在实践中多简化使用。

综上所述[1],目前所能见到的几种技术商品价格的模型,都还有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可以说,技术商品价格模型这一问题,目前人没有得到解决。

[1] 常见的技术商品的定价方法还有从资产评估借鉴过来的成本法、市场发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无论是教材还是专业文章都已有很详细和成熟的论述,考虑到这个因素,本文不再介绍这三种方法,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不同价值理论对技术商品价格的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技术商品和交易双方的特点,选用适合的模型,并根据现实条件进行修正。随着技术商品交易的增多,交易数据的丰富,技术商品价格模型将会得到更多的验证和改进。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本文按层层推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技术商品的概述,分析了技术商品的形成、内涵和特征,指出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传统方法不能体现其特点和这是价值。第二部分为技术商品理论价值的研究,选取劳动价值论和效用理论分别对技术商品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比较这两种价值理论。第三部分为交易价格的确定,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讨论了技术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求出技术交易成立时的均衡价格和临界价格;然后,通过分别构造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的效用函数,求出能使交易实现的价格区域;最后,运用博弈论讨论在实现交易价格的区域内,交易双方的贝叶斯纳什均衡价格。第四部分讨论了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了传统理论对技术商品价格形成解释的局限,并从技术垄断度、产权保护度方面研究了技术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本文研

图1-1 本章结构思路图

Fig1-1 the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1.4本文创新之处

本文在吸取其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希望能对技术商品的定价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运用劳动价值论、效用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成果,对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交易价格实现的区域和交易谈判中的均衡价格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创新点有:

(1)从技术商品交易双方的效用函数出发,结合交易双方的风险偏好,解出技术商品交易价格的实现区域,并论讨了技术商品达成交易时的一价均衡和线性均衡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价格。

(2)采用技术商品的显著特征技术垄断度和产权保护度作为考察技术商品的核心指标,解释了技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2章技术商品的形成及其特征

2.1 技术商品的形成

技术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它凝结着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些劳动都是人体器官的活动消耗,可以抽象为人类的一般劳动,因而技术具有价值。技术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实体,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但技术作为商品步入商品家族,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与技术的社会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分工的扩大,特别是建立了专利制度之后,技术才逐渐脱离物化产品而成为独立的商品。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诸多技术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商品。这是因为,技术活动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总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技术成果不是为了交换或转让,而是为了满足某个企业或经济组织自身的需要,以生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因此,技术的经济属性始终是劳动产品。因此技术商品的形成应有如下的条件:

(1)技术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可以独立存在、独立转移的产品,因而出现了专门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单位。这些单位所研制的技术往往不是为了自己实施,而是为了出售。由此而形成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

(2)技术必须是实用性的技术成果,这是技术转化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不少技术成果确属创新和先进之列,但由于缺乏实用性,在使用中不能产生较高或预期的经济效益,使技术受方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因而难以转化为商品。

(3)技术商品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双方都是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商品生产者,它们才把技术作为商品,技术拥有者不会无偿转让,而技术需求者愿意花钱去得到需要使用的技术

就技术的供方而言,它必须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这是技术商品存在的产权基础。只有这样,他才会时时关注市场,进行技术与开发活动,并不失时机地通过转让技术来获取较高的利润;就技术的需求者而言,由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而出现,它就必须经常地产生对技术的强烈需求,并千方百计地获取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去开发或改进产品。

(4)技术应有独占性。这是技术能成为交易对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技术商品区别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特有条件。技术的实用性是以其独占性为前提的。因为一旦技术扩散并为其它经济组织所占有,就不可能成为交换的对象。

同时,由于技术转让往往是技术使用权的转让,属于技术使用价值的暂时让渡。如果说放弃技术的独家拥有意味着技术发明者丧失对技术的独占地位,那么,技术受方在获得技术使用权以后,会要求或力争技术拥有者不向第三方或更多的经济组织再转让技术使用权的承诺,以确保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双方各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因此,交易后的技术仍具有相对独占的特点。

显然,技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成为独立的商品。在这些条件共同发挥作用时技术才进入交易对象的行列。

2.2 技术商品的内涵

技术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技术。具体地讲,它是通过在生产中应用,能为使用者创造经济利益的具有独占性的用于交换的技术。

技术成果的商品属性是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理论依据,也是建立技术市场的理论依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商品,它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其价值是科技人员在生产技术商品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它表现为人类劳动的凝结。其使用价值表现为它具有实施以后的效用,如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国家建设解决技术难题,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等等。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而实现的。因此,技术成果完全具备商品的属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技术成果都可以转化为商品,技术商品还有其特定的范围,这主要表现为:

(1)基础研究成果不能纳入技术商品的范围。因为,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而不是技术。基础研究的任务是揭示自然规律,是回答"为什么",而是不回答"怎么做"。因此,绝大多数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在短期内投入生产领域使用。当然,随着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的缩短,有些基础研究成果也有可能迅速成为商品。

(2)对整个社会产生公共效益的技术成果也不应纳入商品范围之内。例如,关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国防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

般不应通过技术市场进行推广应用,而应由国家代表社会来补偿科研耗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

(3)不成熟的技术成果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它不能为买主创造财富,甚至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为了保证技术商品的质量,维护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对技术商品要求做好鉴定工作。

(4)众所周知的技术,或任何人都可轻易取得的技术,不能成为商品。例如,已过保护期的专利技术,已失去保密性的专有技术,已经广为传播的其它非专利技术等。

2.3 技术商品的显著特征

技术作为商品,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即它是一种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但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生产、交换、流通及消费过程中又有其特定的运动规律,具有明显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1)技术商品的无形性。技术商品主要是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是以信息状态存在的,本身没有独立的物质形态,不可以用实物对比手段衡量其质量,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容易鉴别。由于技术商品的无形性,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软件、人脑、硬件)才能扩散和转移。

(2)技术商品品种、数量的单一性。一般物质商品多是重复生产、批量生产,同一时期多家企业可以生产同一产品。技术商品则不然,技术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决定了技术商品在一定地域或国际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专用的。它具有非同一性、非横向可比性。

(3)技术商品寿命的无形耗损性。一般物质商品的寿命是由有形耗损与无形耗损两个因素决定的。技术商品是无形商品,不存在有形耗损,它的寿命只是决定无形耗损的一个因素。技术商品分自然寿命与商业寿命。自然寿命是指该项技术从诞生到第二代技术取代的这段时间;商业寿命是指技术商品从诞生到全面推广这段时间。技术商品寿命越短,说明技术进步越快,新技术推广应用越迅速,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

(4)技术商品有偿转让的多次性。一般物质商品成交后,商品所有权即发生转移。技术商品成交后,一般很少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买方一般只获得使用权,卖

主仍掌握所有权或特有权,从而可以进行多次转让。这增加了技术所有者、持有者的收益,有利于技术的扩散,但也带来了技术交易中权益关系的复杂性。卖方总希望增加转让次数,以提高其收益;买方总是希望限制它所购买技术的转让次数,以减少产品的竞争对手。当买方无法限制转让次数时,就希望压低转让价格。为使这种权利分配合理,双方需要做更多的洽谈。

(5)技术商品使用价值的间接性。技术商品不像一般商品那样买来可以直接使用,而是一个间接的使用过程,具体表现在:首先,买方在引进技术后,必须经过一个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才能使其效用发挥出来;其次,必须融合于一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即通过一个技术物化的过程,其使用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再次,技术效用还将受到买方的技术消化能力和使用条件的制约,反映在技术交易中,决定交易的长期性和风险性。

(6)技术商品使用价值的共享性。由于技术商品是信息产品,就某一个技术商品,可以有众多的买方同时共同、完整地享有此技术,而丝毫不使该技术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减少。

(7)技术商品使用价值的增值性。一般物质商品的使用,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技术商品的使用,则是创造性劳动的潜在价值进一步释放和制造的过程。技术商品在现实生产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着远超过其价值量的扩张能力,从而为使用者带来超额利润。在商品交易中,技术商品的价格远比一般商品的价格要高,同时,技术商品的价格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预期获利能力。

(8)技术商品价值计算的概略性。一般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技术商品的价值是科技工作者知识密集的复杂劳动创造的。这种劳动代表着简单劳动以外的发明和思想之精神要素。这种劳动具有探索性、独创性、继承性、风险性、成果的非物质性等特征,因而它不存在一个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评价的社会标准,只能以消耗在个别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动量为基础作概略的估算。

第3章 技术商品理论价格的研究

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对技术商品价值分析进行的两种不同理论。他们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它们都认为商品具有价值,但对价值的本质却做了不同的阐述。本文将这两种价值理论运用于技术商品价值的分析,并对它们进行比较。

3.1劳动价值论对技术商品价格的解释

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对它应用得当,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它的价值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技术商品的价值也是由三部分构成,即M V C ++,但是不同于一般物质资产在的是它在生产中的作用形式。它在生产中作为一种生产前提,把自己的价值分期分批转移到有形产品中,并通过有形产品的出售实现自己的价值。技术资产在转移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使用价值属性转移到有形产品中去,是有形产品具有了垄断性,这是用于这个特征,才是技术商品的价格始终高于其价值,这正是技术商品超额利润的来源。

1 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技术商品使用价值是技术价格的承担者。技术价格主要不是按其“物化”的价值,而是由其“带来”的价值,即根据技术应用能带来多大收益决定。技术在应用中创造的经济效益越大,技术要价也越高。技术价格的实质是技术所有者从技术使用者那里得到的一份超额利润,而超额利润的源泉正在于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能源消耗,使生产者以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产品,从而改变了产品的价值构成,是物化劳动C 和活劳动V 耗费降低,剩余价值M 提高;另一方面,技术应用可以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功能,填补产品空白,从而使产品因新增和放大了使用价值,提高附加值。综上分析,既然技术应用带来了一个超过其自身“原始”价值——超额利润,那么将其中一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技术价值。

2 技术商品的价值构成及其实现

技术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可以表示为M V C ++。C 是从事研制无形资产

所需要的设备及原材料,V 是脑力劳动者的工资,M 是脑力劳动者等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技术商品具有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这使得M 远远大于C 和V 。

对于在技术市场交易的技术商品,受让方要付出货币G ,购买技术商品W ,W 用

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于其它有形资产一起共同创造利润,最后收回货币'G ,这是

的'G 易产生增值,在原来的G 的基础上增加G ?,可以表示为:

()G G G P ?+'??????-W G

其中'G 是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共有作用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到有形产

品中去,并创造了新的价值,卖出商品后收回全部的货币。

假设通过n 次循环后,无形资产的价值才完全收回,则第一次循环可以表示为:

00W G - ()110101G /G G W P G G n ?++'?+''??????-

11W G -

其中0W 是用货币0G 购买的技术商品,1W 是用货币1G 购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0W 和1W 共同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有形商品'1W ;'1W 卖出后,收回货币'G ,它的总数额等于11'

010G G G n /G ?++?+,并实现增值,增值额为1'

01G G ?+?,其

中'

01G ?即为无形资产0W 在第一次循环中所创造的利润,n /G 0是技术商品第一次转移到有形商品中去的价值。技术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式借助于有形资本的价值周转实现的。有形资本的第一轮循环结束后,新的一轮周转接着开始,这是由于企业已经拥有无形资产0W ,则第二轮开始后的周转形式为:

0W

()110201G /G G W P G G n ?++'?+''??????-

11W G -

0W

()????++'?+''??????110301G /G G W P G G n -

11W G -

经过几次周转后,0W 的价值完全收回,即'0'02'0100/G n G G G n G n ?+?+?+*=,

借助有形资本的技术商品完成了一个彻底的大循环。0W 的价值都转移到了有形商

品中,分期分批地收回。

3 技术商品的价格运动规律及其利润来源

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同样适用于分析技术商品。技术资产的价格也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着价值进行波动,但是,由于技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它的价格与动规律

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价格运动规律。

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垄断性的特点。技术商品的定价不能脱离技术商品价值量的制约,但越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商品的价值量,用图3-1可表示

图3-1技术商品的价值量

Fig3-1 the value of technique products

坐标中的波状曲线是价格的波动轨迹,与横坐标平衡的直线是价值量曲线,阴影部分时超额利润。

技术商品的价格也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发生波动,但他的波动很少会低于技术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是说,技术商品的价格大多数情况下是高于其自身的价值量的而价格高于价值量的部分就构成企业的超额利润,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

技术商品参加生产经营时,它的价值量通过有形商品的价格得到表现的,即通过有形商品的销售而获得价值的实现。有形商品定价也会高于其本身的价值量,同时,它还要体现技术这个重要生产资源的价值。有形商品的价格本来以价值量为中心,进行上下波动,由于受技术资源的影响,其价格波动也具有了技术商品价格波动的特型,即只要技术资源仍然存在,其价值为被消耗殆尽,则利用技术资源为前提生产的有形商品,其价格也是高于自身的价值量,用图3-2可表示为:

图3-2 有形商品价值的价值量

Fig 3-2 the value of tangible products

坐标中的波状曲线是有形商品价格的波动曲线,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是有形,商品的价值量曲线,阴影部分是超额利润。

3.2效用价值论对技术商品价格的解释

效用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度量。当面临分配与选择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

不同的态度,其中所体现的正是每个人作为行为主体与其他人在价值原则上的差异。

效用原理最早是1738年由贝努利解释著名的圣彼得堡悖论时提出来的,并

给与充分的解释,而后又冯诺依曼与摩根斯坦等理性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了

效用理论的公理化系统,用严密的数学公式进行讨论,他俩1944年发表的“决

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著。

效用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用于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特别是研究风险和不确定

条件下进行风险决策,用效用函数来描述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偏好和价值结构。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从增加货币量中取得最大的满足程度,

达到最大的效用值,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最大的货币量,也不是因价格低则加大

需求量,价格高者不买或少买。

尽管效用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还存在一些质疑,比如基数效用值的确定、效用

函数的确定和效用理论本事的合理性等。但是,随着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

领域的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效用理论的完整和发展,因此效用理论仍可看作

是一个体系完善,应用广泛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效用理论可以解释一些不好解释

的问题。

效用价值论对技术商品的定价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考角度。技术商品效用能够成为其价值量衡量依据主要有以下:

(1)效用是形成技术商品需求进而决定技术商品交换价值的客观基础。效用价值论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并且认为价值量取决于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技术商品的生产是以创造性劳动为主的生产,比一般的劳动具有更大的增值效应,一般而言,技术商品越复杂,技术水平越高,技术的增值性越强,技术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越高。

(2)稀缺性是技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相对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是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技术商品具有垄断性,而垄断必然造成稀缺。技术商品的控制主体采取法律或其他有效的措施对技术商品进行保护,从而造成对技术的垄断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以保证控制主体的超额收益或垄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年级:14秋行管本科 学校:汉中分校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5日

开题报告 在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时代所需求并为时代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所谓公民参与,就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目录 开题报告 (1) 摘要 (3) Abstract (4) 1、相关理论 (5) 1.1公民参与基本概念 (5) 1.2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5) 1.2.1减轻政府改革压力、提高政府支持率 (5) 1.2.2降低矛盾冲突,遏制灰色利益 (5) 1.2.2规范政治制度,导引政治文化 (6)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2.1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6) 2.2公民参与的途径不通畅 (7) 2.3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7) 3、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8) 3.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8) 3.1.1培养公民的“当家做主”的意识 (8) 3.1.2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8) 3.1.3确立公民民主观念的意识 (8) 3.1.4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9) 3.2加强公民参与的外部渠道建设 (9) 3.3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9) 3.3.1政务公开制度要积极推行 (10) 3.3.2例行新闻发布要尽快健全 (10) 3.3.3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尽快健全 (10) 3.3.4政务公开责任制度尽快健全 (10) 四、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必备)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110

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3 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1 (2

(1 (2 (3 (4 (5 4.“治理”与“善治” 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 “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 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 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②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 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 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层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

学校管理学论文题目

学校管理学论文题目 管理学论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下面是关于学校管理学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课程质量与学生发展问题研究 2、课程与教材评价问题研究 3、教师素质与学生发展研究 4、师范教育改革与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5、多元智能教学法研究 6、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7、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制教学改革研究 8、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编写质量评价 9、基础教育校内考试改革研究 10、基础教育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11、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2、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 13、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研究 14、中考制度改革研究 15、高中招生录取制度研究 16、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实证研究 17、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新探索

18、中小学生课后作业问题研究 19、中小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 20、中小学生学习方法问题研究 21、从教材编写质量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22、科学发展观下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 23、科学发展观下的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24、科学发展观下的学制教学与学生发展研究 25、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6、成功智力理论与中小学教学改革 27、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研究 28、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 29、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 30、儿童“数一形”能力发展的研究 31、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 32、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33、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34、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 35、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 36、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7、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38、当代学生婚恋心理的研究 39、社区居民迷信心理的研究

2018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标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采用系统思想、数量方法和信息技术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交叉学科的特点,既重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又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规定的相关要求。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管理科学(12010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02) 工程管理(120103)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120104) 工程造价(120105) 3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4培养规格 4.1 学制与学位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各专业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创业期间允许保留学籍。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管理科学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4.2 知识要求 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知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一、论文文本构成 毕业论文文本构成包括前置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具体构成及顺序如下: 封面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情况登记表 前置部分 毕业论文评审表 (参见文 本格式) 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目录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作者专业、年级、姓名 中文摘要 关键词(中文) 英文摘要 正文部分 关键词(英文) 章 引言或绪论 节 主体 —1 条 结论 —2 款 参考文献 —3 —· —· 1.1 1.2 1.3 · · 1. 2.1 1.2.2 1.2.3 · · 1.2.2.1 1.2.2.2 1.2.2.3 · · 图1(或图1.1) 图2 · 表1(或表1.1) 表2 ·

附录部分 致谢 二、内容要求 (一)前置部分(参见文本格式) 1、封面格式必须符合学校要求。 2、封面上的学科分类号要准确,专业名称表述要准确。 3、封面上的论文题目必须与正文上的题目一致。 4、目录(参见目录页示例) 目录以文章内容的先后为序,按章、节、条二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目录中的页码要与正文中的页码相一致。 (二)正文部分 毕业论文正文是毕业论文文本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年级、姓名,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与英文关键词,引言或绪论,论文主体,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1.论文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论文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但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学生的论文要一人一题,而且选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封面上的毕业论文题目分别用中英文表述;题目的英文翻译一定要恰当。 毕业论文经过开题,题目有修改的,必须在开题报告中有说明;题目无调整的,封面上、开题报告书上、评审登记卡上、答辩记录表上、正文上的标题必须一致。 2.论文摘要 摘要必须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应反映出毕业论文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不能过于简略,要语句通顺,文字流畅。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以300—500字为宜,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要符合英语语法,无语言错误,语句通顺,文字表达自然流畅。毕业论文评审表上的中英文摘要必须与毕业论文正文上的中英文摘要完全一致。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词条。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英文的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致。 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毕业论文评审表上的关键词必须与毕业论文正文上的关键词完全一致。 4.引言或绪论

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论文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容的“窗口”,是用文字告诉读者自己所要阐述的是什么间题。拟定标题,应达到准确性、简洁性和鲜明性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就是用词要恰如其分,反映实质,表达出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 例如: “不锈钢的机械性质研究”这类标题就欠准确。 2.简洁性 简洁性是指在能把内容表达清楚的前提下,标题越短越好(20汉字之内),以便记忆。 例如: “关于采用变位方法减轻啮合冲击能量以降低齿轮传动噪声的机理研究”。标题字30个,语句过长,不简洁。 应改为: ⑴“齿轮变位法降低噪声的机理研究” ⑵“齿轮传动降低噪声研究或采用变位法降噪的机理”。 3.鲜明性

鲜明性就是一目了然,不费解,无歧义,便于引证和分类。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必须注意让他人分得清文章的所属范畴和研究方向,为情报管理和检索提供方便。 例如:“机床特性研究”不鲜明,应改为:“车床动态特性研究”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就是选题。一个恰当的选题可以为整个论文撰写奠定一个良好的开局。不少考生以为毕业论文动辄上万字,题目做大点比较容易,却走进了空洞无物的写作误区。 自考生不适宜将论文题目做得太大太空,而应结合现实与自身实际,或通过调查分析,从一个小问题入手,细致探讨。而想把选题做具体,最好联系实际。人民大学新闻系老师翁昌寿建议,考生做论文选题不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便近距离发现问题。同时,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材料,可通过选定研究框架,尝试解决问题。在职考生秦风把工作与论文选题结合起来,在为自己所在的计算机公司开发一款企业即时通信软件时,把自己的工作项目作为论文选题,广泛搜集资料,就这一项目的开发背景、设计架构等问题进行讨论,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也对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帮助。 而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考生,可在传统资料搜集之外,从时政新闻以及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中寻找选题。考

管理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一) 大学生涯四年规划 班级:程管14-1班 姓名:付永强 学号:2014025035 日期:2015.5.2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管类专业近年愈加火爆的趋势,市场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可以说,我们这个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将来都有较高的收入,但是,这也造成本专业人才的基础化,大众化,缺乏更高级别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将基础知识学扎实以后并向更高一方面发展。 随着高考的结束,很多大学新生认为自己终于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了出来,可以松一口气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因而容易产生松懈、浮躁心理,致使学习动力不足。其次,高中阶段很多同学把整个心思都扑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兴趣狭窄,特长缺乏,一旦进入大学,他们迫切想补偿回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各种各样的兴趣上,而逐渐忽略了学习。再者,高中阶段,学习时间高度密集,是被动型管理,大学学习则是自主管理,很多人在这两个阶段的交接中,一时难以适应。所以,首先摆在新生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尽快制订学习计划。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同学们积极主动挖掘知识,研究学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学会运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去获取大量信息,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遇到难题时要学会与同学互相协作探讨,

这种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业成绩。刚刚毕业的阿炜建议新生们“要多多旁听外系的课程,如会计、法律、摄影、口才、投资等,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在你走上工作岗位后,你会发觉那些知识是非常实用的。而一旦走出校门,你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免费资源了。” 绘制四年蓝图 听过大虾们的忠告,相信新生们对于大学生活,心中多少都有点谱了。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确立远期发展目标,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拼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制订并不断完善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为四年后的新一轮挑战增加筹码。 大学,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业观。要珍重自己的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来到了大学,再也没有人来安排我们去上晚自习,没有了清晨催命似地起床号。大学,多了那么多的时间,多了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但是,一个学期几十门课的考试还要继续,一份份作业仍要继续,各种证书仍要继续。大学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人将大学比喻成一个小社会,我觉得这样很贴切,我们在大学所学的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还有我们的实践能力。大学学习是有深度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才能掌握真正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学业规划。当学业规划选定以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课程考核说明 一、总体说明 (一)考核对象 公共管理学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4学分、课内72学时。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突破了原有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线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具有科际整合的特点,是将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凡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二)考核方式及记分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包括完成纸质作业册中的4次作业等,形成性考核成绩按百分计算,然后按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期末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为大论文撰写形式,大论文按百分计算,然后按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程考核总成绩60分为及格。本考核说明启用时间为2015春季。 参加本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的学生,其考核形式为百分之百形考,包括两次阶段性练习、案例分析、大论文等形式。具体样题及计分方式详见“公共管理学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方案”(2015版)。 (三)考核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文字教材《公共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周晓红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3版)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四)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形成性考核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能够监控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证学习质量。形成性考核的总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1.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并形成读书笔记。2.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4次作业(详见作业册)。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本课程组织的网上讨论。 建议记分标准为:作业1--3占作业册总成绩的90%(按100分计算),即:每次作业30分,共90分。作业4占作业册总成绩的10%,即10分。作业1—3中每一次的综合练习、小组讨论和读书笔记的计分比例可大致为3:2:1。此计分标准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五)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管理科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范文

管理科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范文 管理科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范文 管理科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范文一 一、自我分析 1.自己兴趣爱好简单分析: 业余爱好: 读书、听新闻广播、打足球、练字、和同学探讨社会问题。 喜欢的书籍: 《公务员考试》、《艺术人生》、《孙子兵法》、等。 心中偶像: 周恩来、毛侃侃。 自己优势分析: 我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人,勤奋而负有责任感,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或气馁,做事深思熟虑,信守承诺并值得信赖。 依靠理智的思考来做决定,总是采取客观、合乎逻辑的步骤,不会感情用事,甚至在遇到危机时都能够表现得平静。 我谨慎而传统,重视稳定性、合理性;天生独立,需要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到工作中,并希望其它人也是如此,善于聆听并喜欢将事情清晰而条理的安排好。 我喜欢先充分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去综合考虑实际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运用理论去解决。你对细节非常敏感,有很实际的判断力,决定时能够运用的证据和过去的经验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且非常系统有条不紊,对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没有耐心。

性格测试结果: 显然是外向型性格。性格正常,心理健康,要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 3.自己劣势分析: 我非常固执,一旦决定的事情,会对其他的观点置之不理,并经常沉浸于具体的细节和日常的操作中。 我看问题有很强的批判性,通常持怀疑态度,你需要时常的换位思考,更广泛的收集信息,并理智的评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 我非常独立,我行我素,不能理解不合逻辑的事情,忽视他人的情感,并对与你风格不同的人不能理解,非常挑剔;你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及时表达出来。 我非常有主见,时常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标准强加给别人,而且无视那些不自信的人的建议。在处理问题时,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对于未经检验或非常规的方法不加考虑。若能在以后多尝试和接受新颖的、有创造性的方法,你就能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4.自己的优点分析: 做事仔细认真、踏实,友善待人,做事锲而不舍,勤于思考,考虑问题全面,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积极主动性相当强,信誉是24都为我在工作的,不轻易答应别人什么事,但是一但答应别人一定能够完成。 5.自己缺点分分析: 自己的学习训练不足,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精深扎实,有时也表现得没有耐心。

参考文献与脚注格式示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脚注格式示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论 文参考文献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管理学院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及脚注部分格式示例 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注释方法有各种版本,为本学院整体规范的的需要,现统一如下: 说明:示例下面的附注是请各位老师和论文作者注意的地方。 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整体格式 【字体】中文:五号字,宋体, 英文:times new roman 号字体(相当于五号字); 【行距】倍行距; 【段落】顶格写,无首行缩进,也无左缩进; 【序号】用“[1]”这种格式,序号后空一个字符; 【标注顺序】按照人名的字母顺序标注 【标点符号】中文使用中文状态下标点符号,英文使用英文状态下标点符号,切忌混用。 【数量】15个(含15个)以上,其中至少3个英文参考文献。(中英文参考文献需分别列出) 下面分类列出各种参考文献的着录方法 (一)专着的着录格式 [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张为民主编:《21世纪的国际商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 M· Skolink, Radar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95, ~28. [4] 布兰查德、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刘树成、沈利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附注: 专着的一般顺序为:作者名,书名,地址,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1、页码不作要求,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写上

2、标点符号都按照以上示例;如果有两个作者以上的,作者之间用顿号;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之间不加标点符号;作者名和地名后用冒号,其他中间一般用逗号,句末加句号;如果图书上只有主编人的,如第二个,需要在人名后加主编两字。 3、英文的作者名需要大写的字母要大写,作者后面用逗号,地址后面用冒号,书名用斜体并加粗;英文的就应该用英文格式的标点符号。按照上面第三个参考文献的格式写。 4、如果为译着,请参照示例 [4] 格式调整。 (二)期刊的着录格式 [5]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海关监察系统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l993 (3), . 附注: 1、注意文章名用引号,后面的期刊名(或图书名)用书名号。 2、英文的格式:文章名用引号,无需斜体;后面的期刊名(或书名)加粗斜体。 (三)报纸的着录格式 [7] 李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日报,2005年3月20日,第2版。 [8] 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New York Times, July 9, 1984. 附注: 1、报纸名不加符号,文章名仍加引号。但是报纸一定要把日期加上。 (四)论文集的着录格式 [9] 张佐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见张为民主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 R Odoni,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 In: Smith Gorge ,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 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 1987, . (五)电子文献的着录格式 [11] 陈浩元:“着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阅读时间:2006年2月22日). 附注:电子文献的格式如上,一定要把具体的网址和阅读时间标注出来。 (六)法律条文

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P437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公共企业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公共管理的客体就是公共事务,具体内容可分为社会问题、公共资源(13年考了辨析)和公共项目。 2.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P445 公共物品是指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根据消费过程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一般把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辩)“排他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排除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竞争性”则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物品,就减少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 公共事务是指以提供公共物品为核心,涉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社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以及规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共项目。 3.政府管理与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区别。P438(必考) 政府管理研究的是政府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区别体现在:(1)活动范围不同。前者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2)管理目标不同。前者追求公益性与以公正为主,后者关注利润,追求盈利目标。(13年考了辨析) (3)资源来源不同。前者所耗资源来源于税收和预算分配,后者所耗资源来源于利润和投资收益。 (4)运行机制不同。前者依法行政,后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5)任用方式不同。前者采用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后者采用聘用方式。 (6)组织形式不同。前者以层级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为主,后者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4.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及公共性的具体表现。P438(13年考了简答)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管理性、公共性与社会性。其中,公共性最为重要。 公共性具体表现(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代表性、公益性和公务性”的有机统一体。(“代表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是群众意志的代表;“公益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必须以公益事业的实现为价值;“公务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必须严格区别于处理私人事务。) (2)公共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其根本特性就是公共性。 (3)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及责任等。 (5)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P439)简、论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中所有存在公共利益与公共需求的领域。)其内容包括: (1)确定公共问题。就是如何确定社会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2)制定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指公共权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南和行为方案。这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 (3)管理公共资源。是指对各种公共资源(人、才、物、信息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提供公共服务。是指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5)进行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二、公共部门的角色和定位 6.公共部门的特性。P440 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公共部门具有以下特性:(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部门最根本的特性。简单的说,公共部门的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宗旨是促进公共利益,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输出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且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为评价标准。 (2)权威性。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运用的是公共性质的权力,因而具有权威性。

【完整版】公共管理学论文:论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

论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 我最近在看有关我国乡镇治理问题研究的书籍,了解了好多相关知识。了解这些人际沟通障碍因素对调节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对我的学习内容作一下归纳总结,与大家共勉。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被党中央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乡镇政府作为农村政权末梢,处于体制冲突和矛盾焦点之中。因此,乡镇政府如何与县级政府实现合理科学的角色定位,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挑战,对于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体制创新动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乡镇政府与县级政府关系定位;二是乡镇政府所直接面临的农村新形势和挑战。因此,本文将重点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乡镇与县级政府的合理科学定位,以及乡镇政府应对挑战的体制创新。 乡镇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代表国家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肩负着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乡镇政府的工作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工作得到贯彻执行。因此,乡镇政府的状况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有重大影响。正确、充分、有效地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以及加强乡镇政府自身的规范管理,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 改革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行政环境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经过几次改革调整,目前乡镇政府职能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迫 切需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搞好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应根据适应原则、整体原则、配套原则进行,围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与内容展开,通过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转变措施促使乡镇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农村行政环境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确立的政府职能体系及其内容,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它赖以产生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出现与现实环境不相适应的状况。这就需要适时地、不间断地调整和转换政府职能,使政府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我国农村自1978年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其行政环境已发生前所未

2020年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案例论文答辩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案例论文答辩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案例_论文答辩》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案例_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最后阶段的就是进行论文答辩,在进行论文答辩提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此次分享的是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案例。 论文答辩范例一: 各位老师好!我叫***,20XX届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我的论文题目是《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结构调整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周伟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背景意义、结构框架、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背景意义,高等教育与省级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需要结合区域实际为省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安徽省高等教育要立足本省,为本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

和科技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相继出台省会经济圈、振兴院北、院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院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加速推动安徽崛起。 当前,安徽正在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和东部沿海地带相比,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无法吸引大量的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来安徽发展,所以,安徽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要依靠本省高校来培养。安徽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安徽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发展动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安徽高等教育的规模日渐扩大,xx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迈入“大众化阶段”,服务于安徽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而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扩大人才数量,还要调整所培养的人才结构。所以,探究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找出安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性地提出调整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的对策建议,既能加速安徽经济转型进程,又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本文运用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和三螺旋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丰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现代管理学论文

人力资源幵发与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作为资源之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人力资源开发起来,人力资源带来最有价值的发挥,最有效的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人力资源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 J策0 1.人力资源管理与幵发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幵发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管理思想的体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而且 使这些具体工作内容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来进行。它从人的自 然属性出发,把握其与物质资源绝然不同的特性,即活的、有生命的资源和智慧性、 触动性、再生性、周期性等特征,高度重视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事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注意把握人的动态变化信息 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它视员工为企业的稀缺资源,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竞争力和取得成功的根本;它从尖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潜能出发,主张用科学的人道的方式对待员工,尖心他们的需求和动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选择,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实现目标和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当前企业面对的问题。我们的人力资源素质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是很不相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竞争的胜利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胜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功有极大的尖系,而现在追求发展,就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他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尖键要素,因此,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改进探究 1职业技能培训将面临的挑战 (一)不能单纯的以传统视角来看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职业培训教育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是是采取机构和学院签订合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为委托代理的这种合约形式,双方应当在法律层面是权利义务责任对等。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职业培训机构和学生仍然处在从属关系的层面,其消费者的个人属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权利保护。职业培训机构往往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主要通过授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不会考虑到学员是否学会,是否达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学的市场必然会在近年面对严重的“买方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愈发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果产出将被完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现在很多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从市场出发,其教育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学院学习的知识已经在互联网大潮下被淘汰,长此已久教育产品的落后必然会冲击培训教育机构的活力与升级,职业培训机构自然实力也会不断减弱。我国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将会面对职业教育,全国各大职业培训机构将会面对强大的“买方市场”,职业培训机构的竞争将会从地区

性的竞争向寡头竞争逐渐发展。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残酷性,和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认真对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买方市场”。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优势地位教育机构进入职业培训市场 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来,国家教育部将会在开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上再次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家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调整、开设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近几年,职业培训机构必然会面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届时将会有大量处于优势资源地位的本科院校进入职业技术培训的领域。因此,在政府政策还没有放开前,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要认真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2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对策 (一)增强职业教育行政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将政府治理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从市场角度将各种私人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到公共部门。现阶段,很多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政府背景支持的传统教育机构,其特性在于沿用的是体制化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出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灵活性和竞争力。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数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员是否能够获得知识、是否将知识转化成可操作性作为切入点,认真考评每一个学员在离开培训机构的时候其所获得的技能培训是否能获得市场的合理估价。 (二)强化市场引导和消费者导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前提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